1920年6月10日,这批仪器由日本轮船运输,计划经日本神户运到中国天津。不料侵略成性的日本竟在神户将仪器扣留,意在要挟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青岛等地从德国人手中抢去的既得利益。消息传开,中国及世界舆论大哗。日本迫于国际压力,于1920年9月20日将这批仪器放行。1921年4月7日,这批仪器被劫掠海外20年后终于回到北京。1921年7月2日的北京《晨报》对此评论说,“从前是九鼎入秦,现在是和璧归赵,这也算参战的报酬,但不堪想及山东青岛。”
1933年,为防范日本的侵略,天文工作者将观象台保存的明朝浑仪和简仪及一些小型仪器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至今还保存在南京。清朝的8座仪器,一直保存在观象台上。
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必要的修葺。十年动乱之后又进行了彻底的修缮,焕然一新。并于1983年4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如今,古观象台仍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成为千年古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古观象台
观象台下的四合院中的主殿和东西配殿已被改为陈列厅。紫微殿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这里记载着我们的祖先对天文学的伟大贡献;东厢房陈列的是“灵台仪象”,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台遗址,现存的古观象台的变革和天文仪器的制造等;西厢房的展览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丰富内容及历史上的重大历法改革;冕影房是进行日影测量的地方。
登上古台,古韵幽雅。由青铜制成的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均按原顺序置于台上。同明代的浑仪、简仪相比,清代的仪器不仅有了新的革新和进步,更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特点。它们体型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的中国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标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