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里耶,数个铜盆的意外发现,引爆萦绕百年的宝藏传说,而发现者的自杀身亡,更令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最终,在这个石达开部队的途径之地,一次次的探索都以落空告终。但是,历史总会留下某些缝隙,给后世人们以窥视的机会。在四川,石达开兵败之地,采访过的萧宗弟、袁庭栋、包括及康生,都不约而同提到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出现,曾经令他们兴奋不及,让整个事情一度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云舍。袁庭栋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源于他在《文史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袁庭栋:这是四川省文史馆办的一份学术刊物。这份杂志在过去发了一篇文章,这个是我位师兄李有明写的。
在这篇名为《石达开结局及其窖藏之谜》的文章里赫然有这样的文字,文章甚至还指出,根据这个叫王云舍的人提供的线索,就可以找到石达开宝藏的埋藏地。
这个王云舍是什么人呢?这个王云舍就是想当年民国政府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幕僚。据说这个事情呢,是1936年的时候,刘湘从安顺场一个姓赖的人这里得到的消息,也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所说的,石达开宝藏窖藏的具体位置,并且呢,刘湘也派出人进行了秘密的挖掘,不过这个事情后来被远在南京的蒋介石知道了,那么蒋介石下令停止进行挖掘,这个时候这个事情也就淡了下来。不过解放之后,王云舍老先生呢向我们的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个情况,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呢就正好得到了这个消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1936刘湘部队在得到所谓赖家线索后,进行宝藏挖掘的秘密情况。并称最初开挖的那些宝藏均装箱运往成都,由刘湘夫人收存。
袁庭栋:中国关于民间什么发现宝藏,探宝、挖宝的事发生太多了,现在看来可以说90%以上都是子虚乌有,都没有这个事。那么在四川,我认为石达开最真实。
除却从已掌握的历史信息进行推断,李有明文章中那些细致翔实的细节描写,正是袁庭洞相信石达开宝藏存在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
袁庭栋:从这篇文章看来的话,他本人肯定没有参加过探宝,他本人也没见着过这个宝藏。但是,他看到有关探宝的文章,他见过参加这个探宝的人,就是他是一个转述,他亲身没有参加。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为一个研究员,我相信他是用学术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写进他的文章的,他写的东西我认为应该是可信的。
文章称王云舍曾对宝藏埋藏地点进行指认。时隔24年,文中作者提供的照片,那个注明三角符号代表的埋藏地点,却已模糊得完全无法辨认。只是,如果情况真如文中所写,在当年面对如此明晰的线索,为何没有后续挖掘的任何消息?
也许要了解当年的情况,肖宗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正是王云舍去现场指认时,相关部门派去的主要随同专家。
萧老:他到四川博物馆来找到我们,这个情况,当时我们是听他谈了情况,还是不属于空穴来风,还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他当时在刘乡下面做一个幕僚,应该是比较机密的事情。
对于石达开,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实物却极为稀少。四川博物馆对此事高度重视,没多久,萧宗弟便作为专家代表随王云舍动身前往现场。
萧老:我们调查了几个地方,围绕着安顺场调查了好几处。最后他指认的地方,他回忆的地方,是在一片农田,确实在安顺场附近不远,我记得那里有农田。没有特别显著的标志,在农田之间有个不高的土坡。
萧老:指认以后,当时我就问过他,下面我问过他。我说王老,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完全肯定这个地方,你回忆一下。
王云舍忽然就迟疑了。看到这一幕,不止是肖宗弟,在场的另外一个人也开始着急。
王云舍:那种变化不是很惊讶,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完全我不认识,不是这回事,感觉老年人那种他记忆出现了迟钝。
及康生,王云舍现场指认时的当地陪同人员。
及康生:他能够记得他当时到安顺场那个老街,他能记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到那个松林河边,他无法确认他们应该锁定的目标在什么位置。
但是,在及康生的记忆里,王云舍虽然只能大概指认一片农田,还是提供了两个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