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三星堆玉方舟:古蜀王杜宇的美好愿望

2010-04-20 15:33
来源:语文报 作者:石新生
玉方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从来没有器型如此之庞大、制作如此之精美、承载如此之丰富的古玉器。
三星堆玉方舟:古蜀王杜宇的美好愿望
上帝引发了洪水,诺亚秉承上帝的旨意建造方舟。洪水来临时,诺亚把飞禽走兽取雌雄各一带上方舟,从而使人类和动物躲过了浩劫并得以生息繁衍。这一来自于西方《圣经》中的传说,让我们记住了由诺亚方舟引发的一次文明复苏。而我们本期要说的是中华文明的“诺亚方舟”。它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一件精美绝伦的古玉器——玉方舟。玉方舟承载着5000年前古蜀王杜宇的一个美好愿望:远古时代的古蜀人常常遭受洪水的侵袭。蜀王杜宇预感洪水会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他不愿看到这个悲惨的景象,但又无力治理洪水,于是只能在举国重大的祭祠活动中,把洪水过后、文明复苏的愿望全部倾注于玉方舟之中。
 
和诺亚方舟一样,玉方舟上包含了人物和动物,但在诺亚方舟上,我们没有看到它的精神层面,而在玉方舟上,我们却看到了古蜀人的精神层面——玉琮、玉樽和图腾,古蜀人文明复苏的理想就寄托在这些器物上。
 
玉方舟到底有哪些珍奇之处?她又是怎样被远古时代的蜀人制造出来的呢?
 
稀世国宝的造型之美
 
玉方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从来没有器型如此之庞大、制作如此之精美、承载如此之丰富的古玉器。
 
走进成都“三星堆玉器艺术馆”,呈现在眼前的国家一级文物——玉方舟会让所有人感到惊讶。这件由古蜀王杜宇倾全国人力和物力打造的玉方舟体形硕大,重达300公斤。它仿佛正在以高贵的尊严与莫测的神秘,向人类诉说着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
 
玉方舟的造型像一条方形的大船,船体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布局精巧的船仓,上面有祭祀立人、神人头像、玉琮、图腾版画、神兽、蛇、龙、羊、虎、花、杜鹃鸟。人类生存繁衍的生物和古蜀国所有的精神元素几乎都被包容在这条船上。在玉船上层,四只角各有一个表情庄严而虔诚的古蜀国神人头像,他们是古蜀国神圣无比的大祭司。头像两侧是鱼纹饰和玉戈。而中间部分是玉琮,代表祭祀神坛;神坛的周围是八只鸟,四只是杜鹃,四只是鸠。
 
古蜀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鸟的化身,所以鸟就成为古蜀国三星堆时期重要的图腾。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都有大量鸟的造型,还有人面鸟身、人身鸟足等。其中,第四代古蜀王杜宇魂魄化成杜鹃的传说流传久远。而鸠则反映了古蜀人的氏族分化,鸠是分化出的新氏族选择的鸟图腾符号。
 
玉方舟的中层部分是双人双头神兽,右边是一条玉龙,左边是玉蛇,最重要的是四个表情、双手扣握稻谷或麦穗的神人立像。甲骨文《卜辞》里的“庶秋,四月”和“告秋,七月”的记载告诉我们,古蜀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耕社会,每年有两次大的祭祀活动,四月是祈求风调雨顺,七月是把丰收的喜悦告诉神灵。所以说,立人双手扣握稻谷或麦穗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玉方舟的下层左边是玉琮,玉琮上面是四个古蜀人抽象的人形画像,右边是龙头。这部分的人物和动物与中层是密切相连的。
 
从整体艺术来看,玉方舟作为5000年前古蜀人的作品,有夸张、抽象的造型,包含了钻孔、镂空、打磨等技术。如此高超繁复的工艺,即便使用现代技术加工,也是一项浩繁的工作。何况变形、夸张的设计、还融合了古蜀国各种祭祀元素的造型。简直不可想象,在没有现代科技、现代工具的古蜀国,如此繁杂的玉器工艺,如此抽象的美学造型,是怎样被创造的?
 
古蜀国的玉文化
 
银杏树叶在秋风中氤氲出片片金黄。深秋的岷江支流依山缠绕,河床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在这玉石故乡的神秘岷山怀抱中,神奇的景观使我们一步步走近已经消亡的古蜀国。
 
在古蜀王杜宇时期,这里的山脉曾盛产珍贵的龙溪玉矿。玉最早的概念是美石,即漂亮的石头。</SPAN>古人认为石是神灵之物,而作为石之美者的“玉”,更以其“硬、美、润”的特点一直为古人称颂。利用玉本身固有的许多特点,人们为它罩上了种种神秘的光环,把玉尊奉为万物之圣、天地之精……在原始宗教社会中,玉从石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非实用性物质,成为具有强烈宗教意义的象征物品。
 
由于山洪的爆发,隐匿深山的玉矿边角仔料被冲到岷江中,经过长期的冲刷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玉珠和玉石。特别是雨过天晴,湿润的玉会在阳光下发射出美丽的光芒。于是,古蜀人便在河床上发现了玉。但是,肯定不会有制造玉方舟那么巨大的玉料在河床上出现。要想找到巨大的玉石料,只有进入深山寻找原生玉矿脉。那么,在没有现代探矿技术的远古,古蜀人是用什么方法勘探到大片原生玉矿脉的呢?
 
古蜀王杜宇有专门的皇家寻玉工,相当于现代的地质勘探队员。玉石原生矿一般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山中,山上陡崖峭壁。初期的勘探是惨烈的,寻玉工们带上食物和打猎的工具一头钻进深山之中,常常是十去九不归,只有一两个寻玉小组的成员能够活着回来。所以,探玉工们一般深入山林,玉矿的探勘效果很不理想。这种状况一直到古蜀人发明了司南后方有了改观。
 
司南,就是指南针。司南也是玉做的,像个勺子,里面有磁石。勺把为寻玉工们指示方向。这样,皇家探玉工们便籍此攀上了更高的山峰,终于发现了大片的原生玉矿脉。
 
没有铁器和炸药的古蜀人,用一种原始但绝对符合科学精神的方法来开采玉矿。采玉工们先把玉石矿脉四周的灌木点燃,当矿脉被烧到一定温度时,再引来山上冰凉的泉水浇灌灼热的矿脉。这时矿脉便会爆裂,采玉工们便把大块的玉石原料运到皇家作坊进行加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