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三星堆玉方舟:古蜀王杜宇的美好愿望(2)

2010-04-20 15:33
来源:语文报 作者:石新生
玉方舟的诞生 一本印制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为我们解开了古蜀人制玉之谜。这本由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中国
玉方舟的诞生
 
一本印制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为我们解开了古蜀人制玉之谜。这本由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记载了古人捣砂、开玉、打眼等道工序的琢玉过程。
 
古人琢玉,首先是切割。玉工们先用玉凿、石凿把玉石仔料上面的表皮去掉,然后用牛筋编成的绳条进行切割。他们先在玉石仔料上画切割线,然后两个人用牛筋绳条沿着切割线不断拉动,边拉动绳条边加金刚砂和水辅助切割。运用此法,小块的玉料几天之内便可切出,但像玉方舟那样大块的玉料则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切割。
 
古人琢玉,切割之后便是设计。在古蜀国,重要玉器的设计往往是由大祭司来完成的。像玉方舟这样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更是由古蜀王杜宇本人亲自主持、大祭司们经过反复讨论后集体设计而成的。其设计过程包括:相玉,即反复审看切割后的玉料;画样,即在切割好的玉坯上画样;画细样,即玉工进一步画出细部的图样;审定,即由杜宇和大祭司们审核评定玉工所画的细部图样。
 
设计完成之后,雕琢正式开始。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錾成的,而是由玉匠用铊机碾磨而成。琢玉的工具,主要依靠铊机。完善的铊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和铁铊子组成。《天工开物琢玉图》的铊机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铊机相比,其构造相似。从玉方舟的精美程度来看,说明古蜀人也使用了铊机磨制玉器,只不过远古时代的铊机是竹子做成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图景:玉工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沙磨磋玉料使之成型。成型后的玉块很快被送至第二批工匠手中。他们的任务是按照玉方舟的图样钻孔。当时,孔并不是一次性打上去的。工匠们要用木头、竹器、骨骼、石头等管状工具,不断地在铊机上对玉料加金刚砂蘸水碾磨,慢慢打孔。即使钻上一个小孔也需要几天的时间。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雕琢。这是细活。心灵手巧的远古匠人,用简陋的铊机,在玉方舟的雏形上雕刻出一个个神秘的图案:龙,蛇,立人,杜鹃鸟,神人头像等。
 
雕刻过的玉,有棱有角,并不光滑。工匠们还必须在一个水池中装上大小不一的石块和细沙,将玉器放于其中,磨掉上面的锯痕和切痕;最后,用兽皮或金刚砂加水在玉器表面不断摩擦,直到它们光洁细腻为止。经过这些严格的流程,粗糙的玉璞便成了精美的玉方舟。
 
在杜宇王的皇家玉器作坊里,手工用金刚砂或兽皮的抛光要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玉方舟从开采到雕琢,可能需要杜宇王朝几代古蜀国工匠干上几辈子的时间。
 
这件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三星堆玉方舟”便这样诞生了。
 
古蜀人用几代人倾其毕生精力才完成的玉方舟,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古蜀人很可能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湛、最省时的制玉技术,这些技术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可惜的是,它已经消失在时光的流逝中。
 
别看玉方舟不够宏大,但是,当我们的视线通过玉方舟与5000年前古蜀王杜宇深邃的目光相遇时,我们仿佛听到了精美绝伦的玉方舟打造过程的古老声响。玉方舟不仅可以帮助古蜀人战胜洪水,复苏文明,重建美好的新家园,而且还给了我们在今天战胜自然灾害,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责任编辑:多宝阁)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