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产国际一开始不看好中国共产党?(2)
2011-06-13 14:14
与陈炯明的初步接触 1920年4月底至5月初,苏俄军人波达波夫到漳州会见了陈炯明。波达波夫向陈炯明介绍了苏俄的情况,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完成革命。他
与陈炯明的初步接触
1920年4月底至5月初,苏俄军人波达波夫到漳州会见了陈炯明。波达波夫向陈炯明介绍了苏俄的情况,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完成革命。他还带来了一封列宁给陈炯明的信。
共产国际、俄共(布)在争取吴佩孚的同时,也曾打算联合陈炯明。第一、陈炯明标榜社会主义,拥护十月革命。第二、陈炯明是广东的实力派,实际控制着广东的军政实权。在苏俄看来,与其支持孙中山这样一个“梦想家”,不如支持一个实力派人物。第三、陈炯明主张联合吴佩孚,反对张作霖。这与苏俄、共产国际的政策是一致的。而孙中山主张联合张作霖,反对吴佩孚。
1920年4月底至5月初,苏俄军人波达波夫到漳州会见了陈炯明。波达波夫向陈炯明介绍了苏俄的情况,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完成革命。他还带来了一封列宁给陈炯明的信。列宁在信中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注,对陈炯明进行鼓励。波达波夫返回莫斯科时,陈炯明托他致书列宁:“我作为福建省政府及我的军队的代表,仍像过去的广东政府一样,对您表示真诚的拥护。我还代表我们遍布在全中国各地的同志及我的革命人民支持您。我祝贺您的劳农政府及新的俄国所取得的成就,并祝愿您的国家在将来繁荣昌盛。”
为了进一步在孙中山和陈炯明之间作出选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1921年冬会见孙中山后,曾于1922年初又到广州见陈炯明,长谈了三次。通过同他接触和多方调查,马林对陈炯明得出了这样的印象:第一,马林觉得陈炯明不如孙中山,“陈炯明的观点是把民族主义运动局限在广东”。第二,陈炯明在口头上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但并没有把任何有关社会主义的改革付诸实施,只是热衷于在有3000万居民的广东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第三,陈炯明同情吴佩孚,反对北伐,对孙中山的态度十分消极。基于上述认识和了解,马林认为陈炯明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1922年6月中旬,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企图谋害孙中山。陈炯明的叛变,不仅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而且也导致了中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一厢情愿的孙吴合作
为了使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得到孙中山的答复,以摸清他的思想脉络,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在信中“故意显得幼稚”而“明知故问”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孙中山解答。
陈炯明叛变后,苏俄曾一度努力促成孙吴联盟,希望能在北京出现一个对苏俄友好的联合政府。
1922年7月,由于与北京政府谈判难以取得进展,苏俄政府决定派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以特使身份来华,肩负着同北京政府谈判和联络孙中山的双重使命。对越飞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利用吴佩孚的军事力量和孙中山的政治威望,在北京建立一个亲苏的民族主义政府,既可以促进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可使俄中谈判顺利进行。
从1922年8月到12月,越飞给孙中山发出4封信,孙中山给越飞写了3封信,信中涉及有关中俄两国的各种问题。8月22日,越飞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他来中国的使命是建立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了使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得到孙中山的答复,以摸清他的思想脉络,越飞在信中“故意显得幼稚”而“明知故问”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孙中山解答。在8月27日的回信中,孙中山对越飞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作了回答,并诚恳地谈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