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产国际一开始不看好中国共产党?(3)
2011-06-13 14:14
孙中山表示同意越飞的说法:苏俄对外蒙古没有侵略意图,所以可以暂时不必从外蒙古撤兵。对于和吴佩孚是否有可能携手的问题,孙中山没有作出明确的
孙中山表示同意越飞的说法:苏俄对外蒙古没有侵略意图,所以可以暂时不必从外蒙古撤兵。对于和吴佩孚是否有可能携手的问题,孙中山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他告诉越飞,“最重要的是重新统一中国,当时我准备,现在我也准备同接受我的条件的任何首领合作。”
虽然越飞曾通过各种努力想使孙中山和吴佩孚一起组成政府,但无论是吴佩孚还是孙中山,都对越飞提出的建议不感兴趣。
越飞的努力很快就被证明是徒劳的。1922年底,吴佩孚致电北京内阁,对苏俄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示不满。1923年2月7日,吴佩孚残杀京汉铁路大罢工工人,“使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和共产国际的某些人感到很难堪。”
越飞否认对华宣言
关于中东铁路的归还,一直是苏俄同北洋政府间的争执焦点,也牵扯出了两个版本的对华宣言。
1920年3月26日,北洋政府正式收到由伊尔库茨克领事馆转来的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原件为法文,并有苏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外交事务全权代表杨松的签字,有“证明抄写无误”等字样。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苏俄政府愿将由沙俄政府、克伦斯基政府、谢米诺夫、高尔察克匪帮、俄国前军官、商人与资本家掠夺所得的中东铁路及其所有租让的矿山、森林、金矿与其他产业,无偿归还中国人民。”
此后一长段时间里,苏俄政府对这个版本并未否认。直到越飞和加拉罕来华,才否认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的文字。
据当时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刘绍周在回忆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的情况中说:“以后在苏维埃报刊(《消息报》等)发表的宣言把中东铁路和矿场、林场等的一段完全删除了。可是中国国内收听到的宣言全文内容和苏维埃外交部当时交给我们的那一份俄文稿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后来在中苏会议时,我方根据宣言要求把中东铁路无偿还给中国时,苏方完全否认此项承诺,说宣言里没有这一段话。”
最终还是把目光投向孙中山
“一旦吴佩孚和孙逸仙之间发生公开冲突,我们应该选择谁。如果你们记得的话,我对这个问题早就坚定不移地回答:如果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的话,我们决不能支持吴佩孚去反对孙逸仙。”
由于在外蒙古和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僵持,越飞与北京政府的谈判陷于停顿,这使得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南方。恰在这时,北京政权变动,吴佩孚支持的王宠惠内阁倒台,代之以曹锟为后台的张绍曾内阁,吴佩孚的势力受到削弱。相反,孙中山的政治影响却在扩大。
从1922年底起,一直愿意与苏俄建立联系的孙中山才开始受到重视,苏俄代表越来越倾向于孙中山。
1923年1月,越飞给俄共(布)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发去了两封信,在后一封信中,越飞重申:“吴佩孚和孙逸仙之间关系的尖锐化立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我早已提出的问题:一旦吴佩孚和孙逸仙之间发生公开冲突,我们应该选择谁。如果你们记得的话,我对这个问题早就坚定不移地回答:如果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的话,我们决不能支持吴佩孚去反对孙逸仙。”
1923年5月1日,苏联政府致电孙中山,称“我们准备向您的组织提供达200万金卢布的款额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工作之用”,“我们还准备协助您利用中国北方或中国西部的省份组建一个大的作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