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有一部剧目堪称典范,这就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对这部昆曲名著进行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进入校园,创造能够雅俗共赏的经典。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将新版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这部被标注以“青春”二字的古老剧目让大学校园的青春一代惊叹、震撼,他们陶醉于先祖所遗留下来的这门雅致艺术,他们透过昆曲对话时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剧目的创作和改变。北昆推出了大都时尚版《西厢记》、《关汉卿》,上昆新排演了《长生殿》,更有《公孙子都》、《班昭》等一批全新剧目的问世,都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而昆曲的演出热,让各种文化评论也热起来。明星学者余秋雨、于丹等或撰文、或在荧屏上评说昆曲。在台湾和香港,更有一批昆曲的忠实追随者和传播者,其中不乏知名大学教授以及事业有成的企业界人士,比如台湾中央大学的洪惟助,台湾大学的曾永义、香港城市大学的郑培凯等,他们自称“昆党”,通过组织讲座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昆曲观众。而在国家层面,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国魂”,我们更有义务让她传承后世。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训目·蝶恋花】
(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