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乌纱经营权:支撑中国历代王朝的杠杆

2009-07-28 15:41
来源:一元一 作者:中天飞鸿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员是皇帝捍卫金殿龙椅,巩固自家江山,治理社稷的工具,故无论明主昏君,在主观愿望上均重视官员的选拔,因此乌纱的赐予,皆是根据其品德才能与政绩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员是皇帝捍卫金殿龙椅,巩固自家江山,治理社稷的工具,故无论明主昏君,在主观愿望上均重视官员的选拔,因此乌纱的赐予,皆是根据其品德才能与政绩功勋而定,故“原则上”说,乌纱乃是非卖品。然而,皇帝也有经营意识,当他们发现乌纱可以创造巨大财富之时,乌纱便有了价码,成了标价出售的商品,而皇帝也就成了乌纱公司的老板。那么。中国历代王朝究竟有多少皇帝自任老板,靠大量批发零售乌纱大发其财?最近,有关媒体披露了历史上一些王朝卖官鬻爵的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秘密。这里摘录其中部分章节,以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中国古代乌纱经营权背后的潜规则。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嬴政阁下上台第四年秋,“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据此可知,当时嬴政阁下因飞蝗成灾,人民饥馑,曾下诏卖官,一级爵位的价格是一千石粟。只是当时爵位还不是握有实权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而且在灾荒之年,以纳粟授爵,也有为小民着想的意思。但这位始皇帝也可算得上乌纱公司的始董事长、始老板了。

东汉灵帝刘宏先生的经营意识,就比嬴政先生强得多了。这位阁下在河间当解渎亭侯时,家境贫困,穷得猴急,干上皇帝后,就想方设法敛财。他在皇家园林西园设了一个乌纱交易所,公开标价卖官。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二千石官阶,定价二千万钱;一千石官阶,定价一千人万钱,以次类推。各县令、长等缺,视县之地面大小、人民贫富论价,并让求官者“投标”,出价高者中标上任。乌纱的价格可以浮动,有名望者买官可以减价,名士崔烈就以五百万的半价买了个司徒一职;富豪买官则要加倍付钱,权宦曹腾的养子曹嵩家资豪富,出钱一亿才买得太尉一职,高于定价十倍。为了扩大市场,又实行优惠政策,钱少者可以挂赊欠帐,到任后限期加倍还钱。结果朝廷内库充盈,集钱如山,灵帝也从中大捞了一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