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人对《清异录》中的这条记载是否真正是摩擦起火的火柴表示怀疑,认为它只是引火的,而非发火的,因此,只能算是火柴的原型。姑且接受这种说法。那么,另外一些史料则可以证明,早在南宋,晚在元初,真正的火柴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当时它的名字叫“发烛”。《武林旧事》是元代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一本书,其中提到,“发烛”在南宋的临安,已经是常见而通用的小商品了。那么,“发烛”究竟是什么样的?又要说到比《武林旧事》稍晚出现的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书中提到:“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碎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南村辍耕录》中的这一段,说的是陶宗仪身处的元代,说明,元代的杭州人已经在使用“发火”的“发烛”或“碎儿”。陶宗仪以后,明代的记载也指出,“发烛”在明代的杭州,依然是普通小商品。
这里要解释一下“碎儿”这个称呼。懂得杭州话的人应该知道,“碎儿”的发音与“燧儿”是一样的。杭州由于南宋临安时期接纳了很多北方人,杭州城里的地方话,便夹带了很多明显的“儿化音”。“燧”这个字古代本意就是取火器,后来引申出“取火”等含义。因此,我认为,陶宗仪记载中所称的“碎儿”就是“燧儿”。记载者只听其音,未能辨清其文字的来源,便以较为简单的“碎儿”代替。实际上,它就是指自己发火的火柴。当然,更多的人可能不习惯怪怪的杭州话,而用“发烛”一词来代替。
“发烛”一词更为大众化,可以从罗贯中的小说中得到证明,罗贯中的小说用的就是“发烛”这个词。陶宗仪接受了更为大众化的“发烛”一词来形容火柴,又因为某些未知原因,在引用“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时,将“卖烛”错为“发烛”,以至于英国人依据这条孤立的、有疑问的史料,得出结论说,早在西元577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火柴。事实上,中国发明火柴的具体日期很难像西方人喜欢的那样很精确,但是,至少在13世纪,火柴已经在杭州成为小商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间比西方历史上英国人发明火柴的日子早600年。如果《清异录》的记载也可以视为火柴,那么,中国人发明火柴的时间更早。西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经到过杭州,很可能见过杭州的“发烛”或“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