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丝的旅行(三)

2009-09-28 15:15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佚名
2007年9月8日,中国上海正在举办一个法国品牌的服装饰品展,展会上登场的主角是6000年前诞生于中国的丝绸,一群来自法国里昂的设计师在这里讲述着方寸丝巾的色彩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成了机智、巧妙、机动敏捷的同义词。”

在许多人眼里,织机是中国最美妙、最精巧的事物之一,每寸绫罗绸锻上都编织着锦绣的岁月,从六千年前蚕丝的诞生,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丝绸之路繁盛的文化交往,再到今天时尚的服饰舞台,中国丝绸经历了六千年文明的演变与洗炼,传承与发展后,究竟拥有怎样的故事?

1977年的一天,南京城郊外突然来了一批科学家,他们在这里挑了一块空地,种下了一些桑树,此后的五年时间里,他们住在这片桑林里,自己亲自挑肥料、浇水、育苗,不采用任何现代科技。他们精心呵护着这批桑树,不让这些桑树受到任何现代因素的污染;

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工作,让这批科学家在此驻守了整整五年,他们究竟在做什么呢?他们亲手栽下并培育的这些桑树,又是要用来干什么?

这还得从几年前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挖掘开始说起。

1972年1月,湖南长沙正值春寒料峭,一群考古学家正在这里进行对一个墓葬进行挖掘,他们在这里已经挖了三个月,正慢慢地向墓葬中心接近。

随着封土一层层被掀开,地底下的秘密浮现出来——这里正是后来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个保存完好的西汉墓葬,距离今天2100年。

最后一层棺椁盖终于被打开,首先出现在在场专家眼前的是大量的丝绸织物,惊奇的是,在地底下埋藏了2100年后,这些丝绸仍旧色彩鲜艳,如同新的一样。湖南省博物馆的熊传薪是那次考古活动的主持人,他亲眼目睹并经历了整个发掘过程。

在出土的上千件保存完好、精美绝伦的出土丝绸中,最让人震撼的,便是这件式样朴素,没有任何装饰花纹的罩袍,这正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素纱褝衣。

熊传薪回忆起素纱褝衣出土时的一个情景:当时从墓里拿出素纱褝衣的是一名经验不丰富的年青考古工作者,当拿起衣服时,他习惯性地将衣服展开轻轻抖了抖。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