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年间是云锦全盛时期,当时南京从事织锦业的有30万户之多,称为“踹匠”,当时这种手工业者专门有一种户籍制度——机户。秦淮河畔,家家机杼声,昼夜响不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三代都在江宁织造任职,他的幼年时期住在江宁织造府,日夜与机杼声为伴,耳濡目染了当时云锦的繁华。
因此,熟悉云锦艺术精髓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描述的个个主角的服饰都是花团锦簇,云锦与人相映生辉。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故事中提到衣服叫雀金,是俄罗斯国送来的,金光闪闪,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贪玩的宝玉不小心烧坏一个洞,走街串巷寻人修补,却无人认得这是什么,病塌上的晴雯用孔雀羽毛连夜将其修复,因此成就宝黛之外的另一段情缘佳话。
云锦有三大品种,库锦、库缎和妆花,其中妆花有着最为繁杂的工序,是云锦织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一般用来制作龙袍,妆花的核心技艺被称作“挑花结本”,也是最为复杂的工艺。
挑花结本实际是按照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把画稿变成一根根的丝线,最后连贯起来,成为一团团的花本,这种技艺也被称为“挖花”,在“挖花”的过程中,平面的图样被放大成立体的结构,花本的体积要远远超过衣服本身。
一件龙袍织出来以后,是很长的,它的花本甚至有一百多斤,重量就一百多斤,长度甚至于达到几百米。做龙袍的人,用的功、用的人、精致程度都是不可想象的。
挑花结本这种繁琐的织造工艺,让今天先进的电子机械也束手无策,直到今天,云锦织造仍旧只能采用这架硕大的大花楼织机来织造,现代计算机暂时还无法取代云锦中传统的“挑花结本”。
云锦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一台织机两个工人昼夜不停也只能织上一寸,在古代一件云锦龙袍制作完成,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衣被排在了首位,服饰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这种影响力,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大漠,处处都有体现。
2008年的5月,位于新疆和田洛浦县吉亚乡的一户人家正在举行婚礼,到访的维吾尔族少女穿着本民族特有的长裙,用极富特色的民族舞蹈迎接客人,少女身上这种华丽的服饰,是由新疆地区一种特有的丝绸——艾德莱丝绸制成,
艾德莱丝绸是和田的特产,历史上曾记载,公元十世纪左右于阗国王就带着大批和田制作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易,这种丝绸有可能就是艾德莱丝绸。
在维吾尔族传统的诗歌故事中,经常会描述到一些富家的女子穿着艾德莱丝绸长裙出席歌舞聚会的场景,这些女子往往轻盈飘逸、惊艳全场。
而洛浦县吉亚乡,是今天艾德莱丝绸的中心产地,这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爱德莱丝绸,不少家庭当男方娶亲和女方择婚时,往往要打听对方会不会织绸,技艺怎么样。
艾德莱丝绸织造时十分辛苦,它的织机有一人多高,需要手脚并用来操作。“艾德莱”是“扎染”的意思,采用的是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与普通的印染不同,
一些有技艺的工匠需要根据图案的需要,将经线用玉米皮扎起来,浸到矿物和植物的染料液中着色,并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等复杂的工序制成;由于在染色过程中图案会受到染液的渗润,这样染出的丝线具有由深至浅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目前,爱德莱丝绸仍旧只能采用传统而复杂的工艺来织造,没有任何现代工艺来取代它,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流传了一千年,并且仍在延续着。
此时此刻,这些丝绸已经不再作为简单服饰而存在,从云锦的大花楼织机,到爱德莱丝绸的日复一日的传承,在这些丝线上,更是描述着中国人对于精致艺术的执著追求,丝绸已从最初的服饰,逐渐变成精湛的艺术品,变成中国文化的又一张标签。
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人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投向丝绸艺术,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并由此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丝绸艺术体系。
刺绣在中国历史悠久,一直是百花齐放,有几十种地方流派之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四大名绣各具风格,沿传至今,历久不衰,其中以苏绣最富盛名。
丝绸历来是苏州的支柱产业,过去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苏州坊间一直流传着“姑苏十二娘”的说法。
“姑苏十二娘”是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十二娘中绣娘、织娘、蚕娘三位与丝绸相关。
蚕是植桑养蚕,织是纺纱织布,绣是穿针引线,这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形成了苏州丝绸业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