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绣娘在苏州有十万之多,开启了苏绣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享誉盛名的刺绣能人辈出,其中的对苏绣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包括顾绣、沈绣等。
沈绣的发明人沈寿,原名沈云芝,出生于苏州吴县的刺绣之乡,她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十六岁时已颇有绣名,1904年,她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为慈禧太后祝寿;因为技艺精湛,慈禧极为满意,于是赐名为“沈寿”。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意大利,轰动朝野,将中国的刺绣艺术传播至西方世界。当时的意大利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致函,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1915年,另一副写实作品《耶稣像》,更是获得了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的一等大奖。
因为沈寿的影响,苏绣作品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花鸟鱼虫,更开始描绘出现代的元素。这里是苏州古城的古典园林环秀山庄,也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所在地,沈寿生前的众多作品珍藏于此,而新一辈苏州绣娘们仍在这里穿针引线。
2000年底,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在美国长岛的超级对撞机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实验:在超强电流推动下,两颗金核子在加速中高速对撞,互相穿透,形成瞬间真空状态。这是著名的物理学实验——金核子对撞。
试验成功后,李政道教授来到环秀山庄,邀请当时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张美芳和她的苏绣团队,将《金核子对撞》时的精彩瞬间定格成为刺绣艺术品,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张美芳立刻想到了回绝。
传统的苏绣讲究精细雅洁,最擅长表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系列的题材,力求清雅、幽静,苏绣作品中呈现出的无不是江南水乡的人文内涵。而金核子对撞是显微镜下的实验,线条的色彩、粗细和力度各异,并呈现神奇的折光闪烁;以黑色为底料的画面要呈半透明朦胧态,许多色彩需要专门配染,这些都是苏绣常规丝线和工艺都很难达到的效果。
在李政道教授的支持之下,张美芳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
通过各方的寻找和研究,张美芳发现了一种新型纺织材料——三叶异型丝,用这种具有特殊横截面的丝线作绣线,较好地表现了射线的光泽亮度和闪闪烁烁的动感;同时,她运用刺绣工艺的创新针法,使交叉重叠的线条疏密合理、自然流畅,逼真地再现了金核子碰撞瞬间的奇妙现象。
2006年,李政道教授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展览,这副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绣成的《金核子对撞》,被李政道先生放在了序厅内,并向在场的来宾们亲自讲解这副苏绣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而这一段经历,也为新一代的绣娘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苏绣艺术发展的窗口。
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经典的各种元素开始跃然于今天的丝绸上,这是一段探索之路,和张美芳一样的众多丝绸艺术家,都在寻求着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而这段探索的过程,正是中国丝绸艺术发展的缩影。
与此同时,丝绸已不再像过去几千年一样,沉浸于单纯的服饰与工艺品领域,它已经跟随几千年的科技共同进步,步入了一个尖端、高新的新领域。
在最能够代表中国的众多元素中,丝绸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签,“锦绣”两字也代表着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这些不同的锦绣,将如何编织21世纪的丝绸传奇?在未来的世纪里,丝又可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锦绣前程呢?
(责任编辑: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