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一条龙,儿女似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我们都很熟悉这首歌中的歌词。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在校园里,当清晨的广播响起,那熟悉的太极拳的音乐传来,我们就不自觉地放松心情,舞动手臂,打出一套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创始众说纷纭,不过现代的太极拳法可说是发源自大陆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战将陈王廷所创,其拳法综合当时各家之长,并融合太极阴阳法则、吐纳气功与中国经脉之说。《易传.系辞传》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说是太极概念最早的诠释。到了宋代,太极被解释为宇宙万物即将涌动变化前的状态,而一动之后,则形成阴阳两仪,进而生四象八卦,从此生生不息。太极之概念除中国本地外也影响了东亚某些国家,如韩国的国旗即为“太极旗”,旗帜由白底、青红圆形太极及四角四卦所组成。太极旗中央太极的青色和红色分别代表阴和阳、天与地,四角的卦表示阴阳成长。太极旗可说毫无保留透露出韩国深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太极拳有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