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神”与“神明”究竟系何物?

2009-04-12 15: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中医学上的“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形神兼备”之神,是生命活力在生理病理形态上的体现,“神明”指的是生命表现的精神状态。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的争论由来已久,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就是其例。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思维意识活动在脑不在心,尽人皆知,“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所以,求证中医学上的“神”与“神明”究竟系何物?则成为中医学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心藏神”、“心主神明”源于《黄帝内经》。然《黄帝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注),复经斗转星移,岁月淹流,文字语义变化层叠,加之汉字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历代众多医家误将“心藏神”、“心主神明”之说作为大脑第二信号系统思维意识活动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此谬误袭以成弊,遂使《内经》原本井然的大脑理论处于混乱,即便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也未曾摆脱此种混乱。这是中医学术上至今未予澄清的一大概念误区。穷本溯源,导致这一学术性概念误区的原因有三:一是对“神”与“神明”的概念认识失真;二是将《八正神明论》所启迪的对神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错误地理解为神之本身;三是将《灵枢·本神》中“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于是“心”就被误认为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能之主体。本文兹就上述概念失真和经文误释问题澄清如下,以还其本来面目。

(一)、《内经》的“神”与“神明”,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每与形联在一起,如《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又,《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淮南子·要略篇》对神解释云:“精神者,所以原本人所由生,而晓悟其形骸九窍,取象于天,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广雅》曰:“与,如也”,此古文通借字。《淮南子》扼要地点明了精神是一种“晓悟其形骸九窍”的“象”,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之“神之变”的动态特征。故中医学上的“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形神兼备”之神,是生命活力通过不同生理形态而体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气蕴,是精神、神气、神志、神彩等同类概念的统称。它存在于诸如脉搏、色泽、声音、视听、感知、意识、思维、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之本身。

“神明”,是神的概念的动态延伸。试比照《灵枢》《素问》对心与神,心与神明的论述,其义自明。《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腑六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然一“舍”一“出”,一静一动,“神”与“神明”,昭然各判。静者象也,“精神”也;动者态也,“神明”也。故“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神明”与“精明”,系《内经》表达生命状态的两个特定用语。明者,日月之光辉,阴阳之有序;明亮、清晰之谓,彰明显示之义。“神明”一词,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移精变气论》中都有十分精确的阐述,都与“变化”联系在一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这里,“神明”指的是生命运动变化(即状态)之规律,所以强调其“治病必求于本”。《移精变气论》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正常状态的具体治疗方法——“理色脉而通神明”。原文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文章并同时提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科学论断。该经文的要旨是:“理色脉” 而使之色脉相应,即是“合于神明”,就可“远死而近生”。《内经》一书,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但逻辑严谨,互为呼应。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它篇章来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为之神”;《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易系辞》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故“精明”者,精的神异活性功能之彰明显示也,泛指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综合上述经文,则知色为精之明,亦乃神之华;神为精所搏,亦乃脉所舍。故色脉者神之所凭也,所以视其色脉之变也即知其“神之变”,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矣!反之,神失其常度,即为“神明之乱”。如《灵枢·天年》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又《脉要精微论》云:“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此“乱”者,精神状态之乱,给以“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智虑自可还其本来也,此临床所常见。由此足以表明,《内经》所论“神”与“神明”,无一是指第二信号系统的思维意识活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