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确定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即以阴阳为法则。如何把握这个法则,可以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等级:真人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则“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圣人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贤人则“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和于术数,即以各种术数来调和身心。《内经》提到的养生术数,涉及到气候、地理、精神、饮食、房事、起居、动静、导引、按摩、吐纳等多个方面。
后世的各种养生功法几乎均可在《内经》找到方法上的初始套数或理论上的早期依据。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理论萌芽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周代以后逐渐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春秋战国开始,即有众多的文献专门论述,并出现了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管子为代表的各种养生理论观念和专门论著,养生理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全面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即,《内经》在完成古代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及时地对先秦以来的各种养生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不仅使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还总结和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