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起居养生:远尘埃

2009-05-10 17: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我们的祖先在古代虽然没有能那么科学他讲出尘埃的危害,但他们远尘埃的思想,有那么悠久的历史,还提出了那么多具体的措施,其智慧则不能不值得我们这些后代钦佩。

空气清新,这恐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养生修身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环境空气污浊,人体本能地会加以回避。追求什么样的环境,怎样才符合空气清新的要求,这是古人早已有所认识的一种养生保健内容。

古人认为,空气清新的大敌是尘埃。当社会进步到出现城市以后,城市人口比较集中,空气就不如散居农村那样清新了。我国古代文化一般认为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因而,城市也大多围绕这个“中华文明的摇篮”建设,基本上是属于北方地域。有不少城市,都在黄土高原,在那里,风沙很大。加上气候干燥,因而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污浊,这在北方城市是极为常见的现象,犹记得我在50年代中期来到北京工作时,冬春两季,只要刮起西北风来,就会飞砂走石,打在脸上还相当疼呢!那时候,一碰到这种天气,自行车也骑不了,只有把头脸全包上,露出双眼,其尘埃之重,绝非一般。据说内蒙古包头市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话扯远了点。还是回头说古人既知道要清新的空气,而当空气污浊,灰尘飘扬时,又如何对付呢?这和人体的养生保健关系甚大。据记载,早在近300O年前,人们在清早起床后,就要在庭院里“洒扫”,扫是扫地,即把地面上的杂物垃圾扫掉。此时还要用“洒扫”的方法,即把水喷在地面上,然后再扫,其目的很明显,就是避免扫地时灰尘飞扬,空气污浊。

这种个人或一个家庭对付灰尘的方法,后来也应用于城市卫生。宋代孟元老所写专门记载当时京城的各种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的《东京梦华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主出降(嫁),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这里讲的“水路”,就是在前进的途中,边走边洒水,不言而喻,这种措施目的就是为防尘的。不过这里讲的是在那些贵族、王公要人外出时,才专设这种“水路”,所以有专人洒水,且用的器具也都是镶金镀银,一般百姓则无此福分。但这种洒水防尘的举措看来在我国是有比较长的历史了,毕竟这种活动还不牵涉到什么高深的学问。

其实,也许这种“洒水队”只是为了显示统治阶级身分的高贵而已。早于宋几百年、甚至千年前,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城市用这种人工喷水的方法来防尘了。

《后汉书·张让传》曾记载:“掖庭令毕岚……又铸天禄蛤蟆,吐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根据考证,当时毕岚铸成的“天禄蛤蟆”,是一种制成蛤蟆形状的铜制人工喷泉设计。把这种东西设置在平门外桥东,喷出的水成流,并由那里流入宫中。看来,可能这种设置不止一二个,才能形成如此的水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