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起居养生:远尘埃(2)

2009-05-10 17: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同书又载,这位汉灵帝时期的十二常侍之一的毕岚还不止设计天禄蛤蟆,他“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从这里可以

同书又载,这位汉灵帝时期的十二常侍之一的毕岚还不止设计天禄蛤蟆,他“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百姓在当时已经承担了洒扫街道的费用。于是,毕岚又发明了这种“翻车渴乌”。这究竟是什么样的装置呢?李贤在注疏中认为,这种车是“设机车以引水”,可能是一种机械带动的引水车,类似于后来农村的“水车”、“戽水车”,引水以灌溉农田那种装置。后来,《三国志》曾载有马钧造“翻车”,只消由孩童踩动,就能引水。而“渴乌”,李贤则认为是“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也就是用能弯曲的筒管把水引出来。如果我们参考一下唐代杜佑所写的《通典》中有相类似的一种设计,就有所启示。其法是将口径较大的竹筒阴阳配合密封成管,不使漏气,并用麻、油漆封裹接缝。这种管子可长到放在小山丘的另一边,一端沉入水中。再在管子的这一端烧干草树枝。由于烧热后筒内空气膨胀,比另一端内压低,水可顺管而上。这就是现代所说的虹吸作用。看来,“翻车渴乌”利用水车和虹吸原理相结合的办法,在城市里用于洒水除尘,把水洒在“南北郊路”,也即交通要道。可见古人对于防止尘埃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十分注意的。

我们在前面还曾提到,古人对付尘埃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如古人提倡把住宅建在山区林边,在这些地区空气十分清新,原因是这里远离城市的喧闹,尘土本来就少一些。加上林边树木丰茂、绿菌草地不仅保持着一定的湿度,不致于尘土飞扬,且草木树叶均能吸收细微的尘土,所以空气自然清新。调查表明,多数遭士僧尼都比较长寿,原因自然很多,但居处空气清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古人还提出,如果居室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建到林边幽谷的优美环境中,那么,也当采取一些其他办法以远离灰尘。一种是时常到郊外踏青野游,其益处古人是给予高度赞扬的。当然,每年有一定时间外出旅游,不仅远离尘埃困扰的城市生活,能大大增进健康,还大大增广见识,有名的旅游兼地理学家徐霞客以及历代有名文人,莫不从中吸取创作灵感和使身体获益。假如这些都没能办到,那么,还有房前屋后植树种花,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办法。清代养生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就说过:“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更佳。呼童灌溉,可为日课。玩其生意,伺其开落,悦目赏心,无过于是。”真可谓乐在其中,这里,作者虽未明言种花植树对法除尘埃的积极意义,但观其并不求“名种异卉”,可见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种花而种花。明代董其昌就明白无误地指出:“凡人居处,清洁无尘混,则神明来宅。扫地焚香,萧然清远,则妄心亦自消磨。”(《画禅室随笔·杂言》)把住宅除尘、净化空气的重要性强调无遗。

当然,我们的祖先对为何要防止尘土、远离尘埃的道理,并没有“刨根问底”。但我们不可能苛求古人对此有十分科学的解释,只能还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现代已证明,尘埃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事实是,即便不是刮风导致满天灰尘的风沙天气,空气中仍然飘浮着大量的尘粒。当你在一间比较暗的小屋里,如果有一线阳光穿孔而入,就能清楚地看到空气中飘着无数的尘粒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