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养生之道,古为今用

2009-05-12 16: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高秉谔 焦爱兰
前人养生之道意义深远,方法颇多,内容包罗万象。既有饮食、起居、养精、益神之法,也有养阴、藏精、补气、固脱之方。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财富。

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阐发、应用“法于阴阳”的养生之道,并有常人可以活到120岁的预言。这一预言与当今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的结论相一致,但时间却相差2000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医学保健养生学上的奇迹。

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难以想象古人是从何时何地开始注意到养生保健这一不解之谜的。但从现代多方位、多领域的研究中,我们仅仅粗略了解到:自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医学家们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这部巨著深入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解剖、经络和预防疾病的原则,并一直指导着近2000年来我国人民医疗保健的实践。其中“法于阴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长寿之道,对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广大人民的养生保健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这是养生长寿的总纲。说明了解保健长寿的养生之人,知道取法于阴阳规律的道理,明白许许多多的养生保健的方法。人们生活在世间阴阳千变万化之中,必须顺从于阴阳的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人们所处的地理、气候、季节、经济、人际、社会等不同的环境。只有适宜于这些变化了的环境,才能使人们达到机体内部和外部阴阳双方消长对立的统一(平衡),从而保证了人的健康长寿。

2.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古人用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调养神志,不仅作为预防疾病的方法,而且也是预防未病的养生准则。通过这种方法保养身体达到长期健康。

《丹溪心法》:“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蓄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着如此。”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即人们应该在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春季,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床。在万物生长茂盛的繁荣夏季,早一点起床,晚一点睡觉,根据春夏季节的气候特点,要静缓形体,不动怒,使人的心情舒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以保养人体的阳气;人们在万物成熟的秋季,要在五更鸡鸣时起床,在万物隐藏的冬季,要稍晚一点起床,根据秋冬两季的气候特点,要收敛神气,蓄藏意志,适当吃些温补性的食物,使人们的精神饱满,以保养人体的阴精。只要人们的阳气旺,阴精盛,就会身体康健,延年益寿。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