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情志养生:宁神益智

2009-05-13 17: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养生之道,不外精神修养和保养身体两部分,前者可谓养心宁神,后者则是对肉体活动的种种保养方法。古人强调的是,首先应当养心宁神,以强健身体。

在我国古代,对修身养性之道,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精彩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养生之道,不外精神修养和保养身体两部分,前者可谓养心宁神,后者则是对肉体活动的种种保养方法。在这两方面,古人强调的是,首先应当养心宁神,其次才是利用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强健身体。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道教的总集《道藏·至言总养篇》中就说过“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的话,明确指出养神,即精神上的养生,比养形,即肉体上的修养锻炼要重要得多。不管道教的信仰的目的何在,这一思想却是十分正确的。

宋代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虽然不是养生专家,但他在养生方面的见解,却是十分可取的。他曾说:“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临川集·礼乐论》)尽管王安石由于参与政治斗争,坎坷的政治环境及其他因素使他没有能达到长寿,他只活了65岁,但他有关养生的这些论述,却包含着真理。也就是说,人生的根本是人的身体,调气、养生,都是为了使肉体强健。但要紧的却要宁心,道德上要至诚,使人心安理得,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养生了,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就说过“太上贵养神”,其次才是养形,严肃地指出养生的首要之举是“养神”。所谓养神,也就是精神方面的修养,心理卫生。前面已经说过,“心主神明”,养神也就是养心。我们已经涉及一些养神的措施,如恬淡虚无,节制七情等等。其实,古代对养心调神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有必要再详细介绍一下,以便于我们了解古人在这方面的睿智。

首先,应该重视清静养神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痒论》中早就说过“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的话;静就是要求心气平和,宁静无虑和恬淡虚无。有了清静,人的心神就能敛藏,保存旺盛之心神,这才有利于抗老防衰。金代名医刘河间在其著作中说过:“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反对心情躁动以养生,这种观点是自古就有的。汉代的《淮南子·原道训》早就说过“静则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南北朝时梁代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静者寿,躁者夭。”这个道理是明显的。躁动的心神,必然造成身体在物质上的消耗枯竭,必然夭折。人必须达观,要善于凝神静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古语说:“知足常乐”,人不能没有远大理想,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寄托自己的精神修养,不一味追求名利。这样,就能达到宁心养神的目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