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宁心,并不是要求人要“看破红尘”,万念俱灰。无所事事的人,从精神上首先解除了武装,就会因“用进废除”而被淘汰。心神衰退,无用于社会,反而造成社会的负担。那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脑满肠肥的人,反而得不到长寿,这已为事实所证明。因此,要适当地用心费神。当今还在世的,百岁以上的老人,莫不是精神上有所寄托,适当劳神,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从自己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中得到精神安慰,在养心宁神的心理卫生方面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长寿的一种要素。
其次,应当适当节制欲望,以保持心神内藏。欲望,人人都有,它包括对各种嗜欲的要求。人的嗜欲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将所接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引起神经中枢兴奋的结果。元代王珪在其《泰定养生主论》中很中肯他说:“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这就是人的欲望,总是想占有;没有达到目的,就想方设法去找;而一旦得到,又怕失去它。所以说,这种欲望无穷无尽,如不加以适当节制,则过多的欲望将造成心神不宁。节制也就是精神修养的过程。适当的欲望满足,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过分的压制,其极端是节欲主义,中医尤其是藏医学中对其害处论述颇详;过分贪欲,则消耗体力物质,也是夭寿之由。在这个问题上,前面我们已说过中庸之道,宜不过分,不无欲,适可而止。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多,古人还有“中和”的说法。东汉的史学家、政论家苟悦从养生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敌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盈虚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申鉴·俗嫌》)不论七情嗜欲,或是德行修养,都要适度,目的都是养神,宁心,确是的论。
最后,必须再强调养神宁心,在七情中惟一的积极因素、有益健康的情绪——喜悦,必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人需要乐观,清代的刘默在《证治百问》中说过:“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则有长寿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历代这样的论述是相当多的,清代有个郑观应,他在《中外卫生要旨》中就正确地指出:“尝观天下之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这些都说明正常向上的、积极的、喜悦善良的精神状态都使人长寿。
读者可能要问,既然人非草木,必有感情,而经常是在关键时刻一个人难于控制感情,嗔瞋怒烦躁,思虑忧愁,就是做不到达观喜悦,有点身不由己的意思。这应该怎样办呢?
古人对此也早有见解。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使人怡养性情,强健休魄,争取长寿。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总结出一套办法,称为“十乐”:
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清代有个画家,尽管他不是养生专家,却也总结了一套“十乐”,其内容包括:
耕耘之乐,扫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还可以举出其他的来。怡情宁心的方法也绝不止这些,但这里有些共同的,除了像读书、谈心、静卧、晒日、小饮、种地、小劳之外,有几点比较使人感兴趣,而且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艺术修养和人的素质都有好处的,值得介绍一下。
音乐之乐:这是通过听觉器官以恰养性情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古代对于悦耳的乐声对人怡养性情的作用,早有认识。《吕氏春秋》中就有不少涉及音乐的篇章,对音乐养性宁神的作用,也有论述。如《侈乐》篇说:“乐之有悟,辟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适音》篇也说:“故乐之为务,在于和心。”古代把音阶分为五音,所谓“宫商角徵羽”。从五行学说的类比法,古人把五音分属五脏,以与人体相对应。如《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就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另有一篇《五音五味篇》更进一步指出五音与五脏的关系,而每一个内脏与七情中的各种情绪又联系在一起,这样,五音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情绪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七个音阶对人体的情绪有不同的影响,如C调使人感受到果断、沉毅、纯洁;D调使人感受到热烈的情绪;E调则是安定祥和;F调使人感到的情绪有和说、阴沉、柔和、热情,也可感到神秘和悲哀;G调使人感到真挚、平静和喜悦;A调引起自信、柔情,也可导致伤感;B调则引起勇敢、骄傲等,也可使人恬静或悲哀。科学还证明,声音
包括音乐的声是由物体振动而发生,震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不同;而人体器官本身也有一定的振动的频率,通过外界声音,使器官因病而导致的改变频率恢复正常。但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声波所引起的心理效应。轻柔悦耳的音乐,悠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全神贯注,排除杂念,使呼吸缓而深,肌肉放松,大脑皮质处在松弛的休息状态;其结果有降血压、镇静的作用,对血液循环、消化吸收、新陈代谢都具有促进和有益的作用。人人都有这种经验,一日工作之余,泡一杯清茶,倾听轻松音乐,可使疲劳顿消,精神清爽,这正是北宋陈旸《乐书》所说的:“音伏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古人的观点业已经现代科学证实非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