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通常称为情志活动。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在情绪方面的反应。本来,情志乃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几种情志。中医把它称为七情。
中医自古以来把疾病的原因分成三大类,即外因(外界气候变化因素如风、寒、湿、燥等)、内因(体内情绪即七情的变化)和不内外因三种。根据中医的理论,七情与人体内脏器及其功能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喜是心的情志,在正常情况下,它可使人的气和血调和,营和卫调和,心情也舒畅,这是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的。怒是肝之志,在某种情况下,它有利于发泄,对人体内气的流通条达,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一般说,情志可支配人体的生理活动。一个人的行为,常决定于情志、理智和欲望。当这些情感是正面的时候,也即在可耐受的限度以内时,它支配人去做各种动作,这将对社会产生有益的效果,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此时,人的精神奋进,力量倍增,干劲充足,工作效率也高。相反,如果人的情绪是负面的消沉低落,则人的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思维欠敏捷,工作效率当然也就不高。
在七情之中,只有喜一种对人体起有益的作用。中医指出,喜是心表现出来的情志,其声则为笑,所以人如果逢到喜事就会发笑、精神爽快,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利于身体健康。“笑一笑,十年少”的谚语,正反映这一事实。
其他六种情志,则多致人于不利的状态(尤其在长期和强烈刺激,超过限度时)。它们引起的生理反应如下:
怒:中医认为暴怒可以伤及肝,可导致肝气横逆,肝气逆而上升,肝气本来的功能即疏泄的机能也呈亢进的状态。肝脏的一个功能是藏血,暴怒使肝气横逆,血就随横逆之气而行。肝气逆于上,则面红耳赤、青筋暴张、毛发也会竖立起来,所谓怒发冲冠,此时人会感到头痛头晕、眩晕、胸满胀痛,严重者也会出现晕扑。血随逆气而行,则可出现呕血、衄血、咳血。盛怒之下,甚至可以大量掉发。历史上这种事例并不罕见。《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孔明用计多次激怒周瑜,气得周瑜最后竟口吐鲜血、金创破裂而死。看来,这则故事符合科学道理。
忧:忧可使人体内之气结聚,意气消沉。忧可以伤脾气,郁郁寡欢,使人烦闷,直至饮食不进,从而导致发生种种疾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种以愁泪洗脸的人,最终愁病而死,就是一例。
思:思指思考、考虑问题,冥思苦想可导致体内气机郁结。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就提出“结气病者,忧思所生”。思虑也可致病,主要伤及脾。脾与胃是一阴一阳,互相表里的两个脏器,累及脾胃则消化吸收功能受损,造成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腹胀痞满,不思饮食。此外,还会有头痛、头晕、失眠、消瘦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