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扰乱心神:心为君主之宫,主神志,这一点前面已涉及。它主宰全身各种脏腑的活动,故而神志的异常最后的结果,都将伤及心。而心为一身之主,又将反过来加重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的《类经·疾病类》中就说得很明确:“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恩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生动地指出心神是各种情志致病后导致病症的最关键的脏器。
到这里,读者也许要问:既然人非草木,总会有七情变化,那岂非不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吗?是的,没有表情,没有情绪变化,淡漠无表情的人,肯定是不正常的。问题是上面所说的,要避免那种突如其来的暴然发作,以及免除长期陷于某种单一或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刺激。俗话有“物极必反”,正常的情绪变化,会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致病的七情内因。
对此,我们的先民也早有论述。这就是主张不过分的七情波动,就不会致病。孔子就是主张这种办法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在注解这一句时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孔子的孙子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则谓之和。”这种中庸之道,就是要求既不过头,也不无动于衷的感情变化。
这种中庸之道,也就有赖于各人的修身养性的“功夫”了,要自己从主观上加以节制,不要任性:在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人的性格有不同,要自行节制、调理,要走中庸之路,不要走极端。人的性格有所谓内向、外向,中医称为偏阳、偏阴(《灵枢·行针篇》)。”我们的祖先早就极为敏锐地根据人的素质、性格,把人分成重阴、重阳、阴阳和调等种种不同类型。有的类型的人较能耐受刺激,有的则较脆弱,所谓对于种种情绪的刺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素问·经脉别论》)。这就是说,面对同样的病因刺激(在这里主要是指惊恐忧思等七情刺激),只有那些“怯”者才会致病。由此看来,情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是能耐受各种七情的刺激的。情绪刺激有一个限度,正如科学上的所谓“阀”一样,“阀”高者,耐受度就高,反之,就不大经得起刺激。而这种“阀”是可以通过主观的积极锻炼而提高的。不是常听人说,我现在胆子大多了吗?原先不敢独睡空屋的人,经过锻炼,终会改变这种怯懦的性格的。
青年们,加强锻炼,尽情地投入到社会变革中去,去与人民同甘苦,共忧乐吧!
(责任编辑: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