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咬文嚼字学中医:痈疽

2009-05-19 15: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