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治未病四项原则

2009-08-10 14:11
来源:一元一 作者:黄纯琪
“上工治未病”,既是一名优秀医生思想境界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名好医生追求的目标和要求。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思想经历代医家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治未病的精髓

  1.“上工治未病”,既是一名优秀医生思想境界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名好医生追求的目标和要求。

  2.“预防为先”,医学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让人们最好不生病或少生病。

  3.“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即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采取巩固性治疗,防止疾病的复发。

  4.“见微知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让其不发展。

 5.“已病防变”,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为了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治未病应遵循的原则

  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其中最具共性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  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心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疗心病较治身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采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调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