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我认为是中医书上固有的提法:“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是规律和法则。《内经.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思是,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固有规律。中医学对自然变化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总结认识,基本上是通过对有关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来,因此,中医学十分强调“候”、认为“道”源于“候”,因而,“候”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中所谓的“候”,一般可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个方面。所谓“气候”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物候”,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主要指各种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客观表现;“病候”,指人体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天象,虽远可知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道是玄远的,但是由于天地相关,我们除了直接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和地面的关系以外,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观察季节气候与万物生长的各种物候现象来探索和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自然界中的六气,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我们也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及其对万物的作用来总结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