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千古孤独洛阳话沧桑,朵朵牡丹依旧光鲜艳丽

2009-03-20 20:4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九朝古都”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她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相传周武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隋唐时的洛阳城最为鼎盛。当时的洛阳城规模宏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隋炀帝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25年)三月,令尚书、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营造东京,在汉魏故城基础上加以扩建。即在今白马寺旧城西18里,洛河两岸建立,洛水横贯全城,分南北两城。洛水北为皇城,南为居民区,城周围约50里。洛阳城主要有三大市,在洛水南有丰都市,洛水北、水东为通远市,城西南角为大同市。人口多达百万,仅丰都市就有120行,3400多个店,行当密布,铺面林立,人们摩肩接踵,来住不绝,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停泊在水面上的船舶数以万计,人们不停地上下穿梭,装货卸货,吆喝声、嘈杂声不绝于耳。洛阳城内的设置十分有序美妙,城西有西苑,周长200里,院内沿龙鳞渠上有16所宫院,奇花异草,多姿多彩,珍禽异兽,各展身姿。院内还开挖了一个“海”,有10里之围。周边群山环抱,山上有台、观、殿、阁。蓝天、青山、绿水,湖光山色,尽显美丽、雅致。

  隋洛阳城水源充足,布局合适。自城西西苑引谷、洛水为通济渠入城,又有洛水贯穿洛城,并在宫城东南建滚水堰,遏水入北岸的通济渠,渠口有闸门控制,整个城市用水极为方便。

  城内的给养则靠漕运。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由洛水到洛口与黄河汇合,又自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为水源与汴渠分流,东南走向注入淮河,再通过邗沟直达长江;另一条是永济渠,即引沁水南达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市西南)。两条渠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动脉,船只南来北往,富庶的江淮地区生产的粮食和物资被方便快捷地运往京师洛阳,这使隋炀帝在洛阳城周围储备了大量粮食。

  “九朝古都”洛阳不断在繁荣昌盛,为各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造就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