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忻州民俗】五台山佛教文化对忻州民俗的影响

2009-04-15 12: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五台山地区,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地域特色,也构成了忻州地名文化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地域性是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于空间范围所显示出来的乡土特征。

地名文化中的佛教色彩

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忻州地处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地带,历代以来战乱频繁,人口稀少,直到明太祖实行移民政策,人口才有较大发展,村庄也相应发展。有些地方是先有寺庙、后有移民,便以寺庙名称为村名。五台县的刘定寺村、法华村、佛光村、灵境村、建安村等31个村庄皆以寺名村。至今古寺已废而村名依旧。有些村庄又与佛教遗迹有关,如五台县天塔界、南塔、塔沟、石佛村、牌楼岩等。还有许多以佛教传统起名的村庄,如五台清宗石、白龙池、维摩庄、澡浴池、大插箭等等。

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地域特色,也构成了忻州地名文化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地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

思想信仰中的佛教情结

人类的思想信仰,即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崇,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孔子创立的儒学儒教,始终是中华民族思想信仰的主体,忻州地域的广大民众也概莫能外。但是由于受五台山佛教的影响,使很多民众的思想信仰带有佛教色彩,蕴含了浓重的佛教情结。

印度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五台山,使五台山成为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佛教基本的义理是空苦两论,认为世界一切皆空,人生苦难无边,号召人们自我解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忻州广大民众始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文化落后,精神空虚,很容易接受佛教所宣扬的思想,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教,把美好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佛和菩萨的保佑与庇护上,自然对佛教顶礼膜拜,虔诚信仰。

供佛拜佛是佛教信仰的主要体现。许多民众在家中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摆上香炉蜡台,按时燃香点灯,念经礼拜,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有的群众虽然不懂经文,但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心诚意真,表现了信仰的虔诚。

受佛教信仰影响,还有部分家庭妇女生了小孩后,便到附近寺院“寄寺”,把小孩名字记在寺里,并由寺僧为小孩“带锁儿”,以求菩萨保佑健康长命。

忻州地域民众深厚的佛教情结,也潜移默化地孕育和滋养了广大民众优良的民情民风。待人处世中的慈悲善良、宽容忍让、诚实谦恭、忠信孝义,成为忻州民众的主体品性。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守则。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