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浅谈浴佛节:四月八,拜菩萨

2010-05-21 11:06
来源:佛教导航网站 作者:王春华
在传统节俗文化体系中,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并不在主要节日之内,但在佛教文化流行的时代,传说为佛祖诞生日的浴佛日,是僧俗两界重要的活动时日。
浅谈浴佛节:四月八,拜菩萨
“四月八,拜菩萨”是至今仍然流传民间的俗语,它说的是农历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在传统节俗文化体系中,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并不在主要节日之内,但在佛教文化流行的时代,传说为佛祖诞生日的浴佛日,是僧俗两界重要的活动时日。
 
 
历史上的浴佛节,汉末三国时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民俗节日。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佛教文化深入社会的时代,在帝王的亲引昌导下,民俗信仰中融入了众多的佛教因素,直接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态。在岁时生活方面,不仅内容上汲纳了佛教因素,而且在佛教文化的推动下,人们有选择地接受了佛教的时间观念,并将它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时节结合,推出了新型节日,四月八日浴佛节(龙华会)就是其中之一。浴佛节与中国传统的立夏时节对应,从节俗形成心理看,它依托的是自古相传的夏祭信仰,传统的祭祀与佛教的传说与相关仪式活动的结合,成就了新的民俗节日。
 
浴佛节又称龙华会,以四月八日浴佛为主要内容的龙华会,在六朝时盛行一时。
 
《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高僧传)具体描述了浴佛的情形:”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浴佛用“五色香汤”表明中国信众不仅将自古相传的吞汤沐浴习俗引进了佛门,而且也将阴阳五行观念渗入到佛事活动之中。香水的五色象征着五方力量的汇聚,四月八日浴佛节成为六朝新兴的具有浓厚民俗意味的宗教性节日。浴佛的佛事仪式一般由寺庙主持,场面盛大。三国吴人笮融督广陵、彭城漕运时,“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南北朝时浴佛活动依然隆盛,北朝情形暂且不说,南朝浴佛活动已由主要寺庙扩展到一般家庙,由僧侣扩大到一般信众。沈道虔家累世事佛,他将父亲的旧宅推倒改为佛寺。每到四月八日就要请神像,请像之日,往往举家感慨悲恸。以家居为寺庙,虽简陋、随意,但正由此反映出当时佛教影响民间的程度。
 
南朝的另一事例,也说明了浴佛活动的社会性,似乎浴佛已不限于寺庙之中,刘敬宣8岁丧母,昼夜号泣,人们都为其感动。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于是取下头上的金镜为母亲灌像,因之悲泣不能自己。从沈道虔、刘敬宣四月八日浴佛念亲的情感表现看,四月八日浴佛仪式已与中国人的孝亲观念粘连,成为纪念先人亡灵的斋戒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
 
 
浴佛节这一节日,从其内容到形式看,无疑是佛教信仰的产物,但它同时是佛教仪式中国化的产物。这一节日出现在六朝、出现在立夏之月,是一种文化选择的结果。在立夏时节行此习俗活动,要表达的观念是养生与护生,它依托佛祖诞生的故事,表达着中国民众对时间的感受与对生存的关怀。要将浴佛节作为域内外文化交融的节点,就得从浴佛节的日期与“龙华会”的名称说起。据研究,在佛教诞生前的印度,洗浴自身及洗浴圣者除秽已成为普遍的社会习俗,佛教大概继承了这一婆罗门教的传统,因此在佛经中记述了佛祖诞生时由龙王喷水清洗的故事,浴佛仪式即据此传说而来。浴佛的时间在印度原为一月两次,直到唐时印度依然如此,“大者月半,月尽台众共为,小者随己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举以两指沥自顶上,斯谓吉祥之水。”(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中国信众将佛教的日常洗浴佛像仪式,转变为一年中特定的节日,并且将它固定在农历四月八日,这大概与中国原始的宗教观念与传统的时间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求雨的雩祭,雩祭的时节在孟夏之月。古代民众依天时行事,通过观测星宿所在的位置来实现对天时的把握。东方的苍龙星很早就被视为季节时候变化的坐标,孟夏时节,苍龙星在黄昏时分显形于东南,人们观此,知道夏季已至,而夏气属阳,随之而来的是阳气的高涨,阴阳的悬差,可能导致酷热少雨。为了保证生活的顺利、阴阳的调和,人们在苍龙星出现时,即举行祭祀仪式,所谓“龙见而雩”。
 
东汉时国家行雩礼求雨,要封闭阳气,穿着皂色衣服,兴造土龙。原因是孟夏阳气太盛,招致旱情,”故损阳益阴,使阴阳相和,求雨之方,损阳益阴。”民间以水日祀灶,以丙丁日祭赤龙,并以人事影响上天,在四季的庚子日,吩咐官吏百姓夫妇大家都要男女偶处。凡求雨时,一般男子要隐居于家,女子与男子和合欢乐。先秦雩祭,童男女八人青衣而舞,亦蕴蓄阴阳谐和之意。孟夏月协调阴阳。和合男女的习俗历代相沿,所谓“会男女,恤怨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