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间,充满传奇色彩的“闯关东”被喻为空前的大举,山东人则是这一移民大潮的主力军。
两个世纪以前,山东屡发罕见天灾,迫于生计,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自己的两条腿,开拓出了一条充满艰辛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这就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东北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有我们的人生希冀,也有说不完的人间亲情故事。
山东人“闯关东”历史悠久,然而散居于东北三省的山东人一般都与老家亲属、乡里保持着密切联系,当老家民众生活没有着落时,远在异域他乡的山东人就成了家乡人的希望。
那时,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在清代,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康熙四年的特大旱灾,更是全省107个州县无一幸免,“草木皆枯”、“人多饿死”、“道多饿殍”、“人相食”的记载充斥大小县志。不仅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咸丰年间,“鲁捻”、幅军、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在天灾和战乱的冲击下,山东人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而历史上山东与关东就有紧密的地缘、人缘关联,于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了主流。
这一走,就是几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