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种仅供观赏的“春灯”,不能燃烛其中,空有灯名,实际上仅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例由毡帘铺出售。灯分大、中、小三种,外壳以薄柳木煨成扁圆形;状如一层笼屉;其正面贴以厚纸,上绘戏曲故事。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类,其风格与杨柳青年画相似。背面糊以高丽纸,内贮细沙,有弦有斗,并有个粗铁铃铛。略触动之,则沙流铃响,人物便头摆臂摇,挥动兵器,仿佛厮杀状,十分有趣。
节日期间,民间的艺人们将半年来积累的灯品艺术杰作,拿至街市展销,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商业竞争性质的“斗灯会”。顾客当是最好的评判者,一些足以赏心悦目,艺术性较高的灯种,届时必获高价。尤其是富家小孩,见到心爱的春灯,就会死乞白赖地让家长给买上一个,否则就“打坠坡”式的哭闹不走,这是卖灯人和一切卖应时耍货者所希望发生的情况。越是这样,越要高价,家长无奈,只好认头破费。
到了灯节晚上,全家就会领着小孩,小孩提着新买的春灯,一起出游于天街月下,来个提灯逛灯。旧时的上元灯会之所以热闹,就是因为它是由三部分“春灯”所构成的,一是铺户悬灯、张灯,供人观赏;二是夜间出游的逛灯人自发地汇成人流灯海;三是艺贩的春灯“展销”。这三者合一,就构成了“上林盛举”之一的上元灯会。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