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的起源和发展,正是古人对生命的追问与探寻,历代浸透了生命意义和家国观念的文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在这个佳节里留下他们深深的足迹。
上述诗人的诗句,涉及重阳节的两大要素:登高和喝菊花酒。
其实,重阳佳节不仅在文人墨客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世俗社会中的影响也很大。这一点,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在早期,重阳节一直是民间自发的活动,一般都是在每年的九月初九,亲朋友好友一起登山,同时佩茱萸、饮菊花酒。直到唐代,国家把重阳节定为法定节日,它才真正成为一项全民性的重要活动。
在宋朝时,重阳节十分热闹繁盛,从民间到宫廷,对它都非常重视,形式上也打破了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的简单活动,扩大成为名膳、民俗、佛事的集中展示,其规模与元宵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人最重视、内容最丰富、场面最热闹的节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人吴自牧之《梦梁录》、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都对宋都重阳节之盛况有着详细描述;士庶之家当日皆赏菊,所赏菊竟有七八十种之多,其中不乏名品;店铺皆蒸重阳糕,人们还以此互赠;各大寺院名僧还争做佛事……
重阳节始于东汉,主要是始于上蔡人桓景九月九佩茱萸登山避祸这则神奇的传说。 很多专家们的考据和论证,都证明重阳节起源于上蔡。近年,我国还在上蔡发行了重阳系列邮票。正是桓景登山得以避祸这个故事的示范作用,使得在九九重阳这天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成为必备的核心内容固定下来,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最终形成了重阳佳节。
重阳节为何偏偏产生于东汉时期,产生于中原地带?为什么又偏偏选定为每年的九月初九?为什么说重阳节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追问与探寻? 这些,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东汉末年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国无宁日,人民群众更是处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惨境遇之中。当时瘟疫横行,很多人都感染瘟疫而亡。如此种种,使得当时的人们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如何才能躲避死之阴影,让个体的生命有尊严地活着?古人在执著地思考,在追问,也在探寻着具体可行的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