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哥巴”是弟子的意思,“哥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哥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东巴也用它写了二百来册经书。这种文字笔画简单,一字一音,比象形东巴文进了一步。哥巴文虽有2400多个符号,但重复较多,常用的只有500多字,标音不标调,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致使运用不广。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
东巴文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东巴文字似乎是一种最早期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概括、气势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纳西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竹笔,用松烟加胶水墨在一种木质纤维上,书写下几万卷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书,有的象形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它们记录下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对万事万物的起源等纯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释。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主要用于东巴在作道场时朗诵之用。东巴经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将其分类,大致可分为:祭天、祭龙、祭神、祭祖、驱鬼、解禳消灾、祭风、占卜、道场规矩、零杂经等十大类。它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在东巴经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诗:创世史诗《崇搬图》、战争史诗《黑白争战》、爱情史诗《鲁摆鲁饶》。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天长日久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满纸日月同川鸟兽鱼虫的述说。一种天之语,一种洪荒太古之美。
纳西的老百姓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文字形态逼真,有的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纳西的先民们用它记录了纳西人对宇宙的冥想,对人来起源的解释,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淳朴而富有哲理,成为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灵魂写照。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