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守陵部落达尔扈特人,近八百年来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原型“八白宫(室)”,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十三世纪蒙古王朝时期的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独特的宫廷文化。成吉思汗例行祭奠每日都要举行,大的祭奠每年举行数十次。成吉思汗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文化之结晶、蒙古文化的源头。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之神圣摇篮,祖国民族优秀文化宝库。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查干苏鲁克大祭因当年成吉思汗在茫茫草原上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99匹白骒马鲜奶祭祀苍天而得名,以祝福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天地和谐为主要内容。其中,八白宫祭典、苏勒德祭典、嘎日利祭、祭天仪式、巴图吉勒祭等,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
查干苏鲁克大祭祭奠异常隆重和热烈,陵寝内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陵殿里用汉白玉雕塑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塑像前及供奉成吉思汗的灵帐前,都摆满了丰盛的供品:圣洁的美酒、肥嫩的羊背子、新鲜的牛羊奶以及各类奶制品,酥洒灯彻夜不熄。
祭奠由成吉思汗近卫军的后裔达尔扈特人进行。祭奠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千上万的祭奠者,先到墙外正南百步远的“金柱”处绕柱三周,每日必得99人方止;再到距柱81弓处向“外手”洒奶。接着绕旁系的白马及马驹,并用小木勺舀奶洒扬。这时,达尔扈特人就把盛有鲜奶的银碗扣于马背,马受惊腾跃,碗落须正,如碗在地上扣着,则须重来。绕柱、绕马结束后,人们即到大殿门口献酒。献酒人在地上跪着,达尔扈特人敲起马头板,口念祝词,并将酒倒入两个酒盅放在长方形木盘里。献酒人接过达尔扈特人手中的木盘,双手端着走进陵殿,交给站在祭案前的达尔扈特人,置于羊肉上。献酒人再向圣主行礼,退出陵殿,跪于原处。然后,由殿外另一位达尔扈特人进殿取木盘,并同时低吟祭词。当他把木盘中的酒倒入一只大木桶后,马上退出陵殿,再倒上新酒,由另一名献酒人进殿敬献。献酒时,陵殿外有两名达尔扈特人口念赞词,这种称之为天语的词,既无文字记载,也没有人能够破译。献酒毕,人们纷纷进入陵殿跪于祭案前红色地毯上,献哈达、献灯、献羊、献香(念祝词)。然后,每人投一小块羊尾入案前火盆中,与此同时念祝词。接着烧哈达碎片,用银碗轮流跪饮白酒,还要跪食一小块羊背子,分享成吉思汗赐给后的福份。祭奠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整个祭奠过程都显得古老、深沉、庄重,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