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蒙古族交通】勒勒车 “草上飞”

2010-05-13 14:20
来源:百科知识 作者:景爱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至今还有大批的木轮车尚未完成其历史使命。这种木轮车被称为“勒勒车”,又被人戏称为“草上飞”。
【蒙古族交通】勒勒车 “草上飞”
在现代生活中,车已经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中,每天早晨上班的工薪族,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公交车、地铁列车,有的自驾车,徒步上班的人极为少见。这些车,都是采用胶轮或铁轮,人们很难看见木轮车。木轮车已被送入了博物馆,只供人们偶尔参观。许多人不知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至今还有大批的木轮车尚未完成其历史使命。这种木轮车被称为“勒勒车”,又被人戏称为“草上飞”。
  
“勒勒车”名称的由来
  
牧民的生活场所是不固定的,有夏营地和冬营地。夏营地还会不断移动,这种移动被称作“转场”。牧民转场的时候,其全部的财产都会装载在特制的木车上,由老牛牵引。十余辆甚至数十辆的木车排成一列,在颠簸不平的地上慢悠悠地行走,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长长的木轮车队点缀在碧绿的草场上,宛如一幅彩色风景画。赶车的牧民,坐在木车上的青年男女,有时情趣所至,会高声吟唱长调,有时高昂,有时低沉,倾述他们的放牧生活。游人遇见此景,常常情不自禁进行拍照,保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牧民转场使用的木车,有一个听起来很奇怪的名字:勒勒车。“勒勒”本是驾驭牛车时,呼唤牛的一种声音,也可以说是一种命令,牛听到驭手的“勒勒”声,便会乖乖地走路,走向它并不知道的远方。在转场的路途中,“勒勒”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木车称作“勒勒车”。
  
乘高车,逐水草
  
草原上使用的勒勒车,车轮是木制的,而且特别高大,在历史上被称作“高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称作敕勒族。敕勒人善造高轮车,以高轮车作为运输工具。《魏书》记载说,敕勒人制作的车辆,“惟车轮高大,辐数至多”;他们“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这种高车比较特殊,引起临近民族的注意,“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所谓“诸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汉族人多将敕勒人称作“高车人”,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唐朝人李延寿所撰的《北史》,都有《高车传》。这样,高车在史学家的笔下便成了民族名。高车由车名变成族名,说明高轮车与内地之车有显著的不同,它给中原人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敕勒人制作的高车到底有多高?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今日难知其详。元代的蒙古人也制造高车,从《蒙古秘史》的有关记载来看,高车的车轮大约有一人高。据记载,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与塔塔儿部有世仇。1202年秋天,成吉思汗打败了塔塔儿部以后,为了报仇雪恨,曾下令说:“现在为了消灭自古以来迫害我们父祖的这些坏塔塔儿人,要把他们像车轴高的人,不用问就杀死,余下的妇女和儿童,分给各家,作为守门的奴隶。”这里所说的“像车轴高的人”,是专指男性而言。身材如此高的人,应当是包括十六七岁青少年在内的有战斗能力的人。车轴在车轮的中间,据此推断,当时车轮的高(即直径),大约与人体的身高相差无几。现代内蒙古草原上的勒勒车,比元代的高轮车稍低一些,不过其车轮的高度可以齐胸,仍比内地之马车高得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