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蒐集到的共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江格尔》描写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全都出自虚构。
《江格尔》应产生于蒙古社会还不发达的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阶段。这部史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传说江格尔是奔巴地方的首领乌宗·阿拉达尔汗之子,两岁时,父母被魔鬼掳去杀害。藏在山洞里的小江格尔被善良的人发现收养长大。江格尔从小就具有超常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惊人的体力和高强的武艺。从七岁开始,他就建功立业,兼并了邻近四十二个部落,被臣民推举为可汗。以江格尔为首领的勇士们用他们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不断战胜来自周围部落的入侵,击败以蟒古思为头目的邪恶势力的进攻,逐渐扩大自己的力量、财富和领地,继而建立了以奔巴为核心的美好家园。这里四季如春,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相亲相爱的和平生活。但是这引起了江格尔的仇敌的嫉恨,江格尔手下的能工巧匠、善马贤妻都成了被掠夺的目标。史诗围绕着抢婚、夺财、强占牧地展开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了解远古蒙古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
《江格尔》作为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描写圣主江格尔,反复辅叙了他苦难的童年与艰苦的战斗经历,把他描写成一位机智、聪明、威武、能干,深受群众拥戴,为宝木巴事业奋斗不息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他作为一代开国汗主,是国家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受到众勇士和人民的衷心拥戴。他成了众勇士的榜样、头脑和灵魂,人民的希望,是宝木巴繁荣昌盛的象征。
《江格尔》描写最成功的英雄形象是洪古尔。史诗饱含感情地说洪古尔身上集中了“蒙古人的99个优点”,体现了草原勇士的一切优秀品质。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痛恨,有山鹰般勇敢精神,有顽强不屈的斗志。他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不畏强暴,为了宝木巴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蒙古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顽强坚定和英勇尚武的性格。
《江格尔》通过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描绘了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与生活图景,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江格尔》的民族性还表现在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如运用丰富优美的卫拉特民间口语,融合穿插蒙古族古代民歌、祝词、赞词、格言、谚语,以及大量采用铺陈、夸张、比喻、拟人、头韵、尾韵、腹韵等。
《江格尔》的故事曲折动听,语言朴实无华,故事里的人物为捍卫自己美好家园而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可亲可敬的形象,使史诗获得了代代相传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江格尔》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从13世纪左右诞生起,主要由“江格尔齐”在民间传唱,流传至今。“江格尔齐”,蒙古语意为专门演唱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他们以超群的记忆,丰富的知识,受到牧民们的尊重。另外,因为蒙古族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江格尔》又有蒙古文手抄本流传于民间。手抄本叫“立江格尔”。
《江格尔》在一代一代“江格尔齐”的演唱中,不断增删、加工,加上手抄本的文字的直观性,使《江格尔》的增删加工,要比单纯的口头文学更细致、更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