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的蒙古族《江格尔》、藏族《格萨尔》以及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相比,作为叙事史诗的哈萨克族《黑萨》,从这个民族诞生起便一直伴随着哈萨克人发展至今。
“黑萨”类长诗是哈萨克族浩如烟海的民间长诗中的一个比较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类作品。关于“黑萨”类长诗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黑萨”是哈萨克音译,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故事、长语、长诗、叙事歌,今意为哈萨克族长篇韵文体故事叙唱的曲艺形式。哈萨克族历来就有把散文、故事、传说改为哈萨克传唱的风气。按照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如今传承下来的《黑萨》可分为英雄类、爱情类、史诗类、传奇类和宗教类。
根据史料记载,13、14世纪,哈萨克族各部落中写作、演唱《黑萨》的风气比较普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专门写作《黑萨》的诗人、艺人、演唱者,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黑萨》曲目,如宋朝出现的《努素甫史诗》等。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末,哈萨克族在文学上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民间文学家,由此,《黑萨》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新作品,如《阿依曼与巧勒汗》等。如今,这些曲目经过民间艺人的演唱和创新,一直流传在哈萨克族人们的心中。
应该说,“黑萨”类长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情节复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神话和传说、传奇色彩,并且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一般认为“黑萨”类长诗是采用外来情节,通过采用或借鉴外来神话、传说和故事而创作的;同时,内容上贴近本民族的生活,从而成为哈萨克族长诗中的一种比较独特而重要的作品。这类长诗在哈萨克族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有《霍尔赫特阿塔书》(由12部长诗组成)、《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以及《先知传》(由70多个长诗、传奇、故事、传说、诗歌和文章等组成)等。这些作品都是由系列叙事长诗组成的。有些学者将这类长诗称为“连环长诗”。据统计,哈萨克族有“黑萨”类长诗200部。
作为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叙事长诗,《黑萨》主要以吟唱的形式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告诫人们该如何生活。它把最活跃、最美丽的东西袒露出来,流淌着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文化形态,哈萨克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曲调来演唱、解读《黑萨》。
《黑萨》的篇幅巨大,一部就长达几千行甚至几万行,曲折复杂的情节伴随着形象丰满的各类人物一一展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过去哈萨克各个部落的《黑萨》唱腔尚未形成曲牌名称,因此在个人演唱风格和形式上大不相同。
较之以往,如今会演唱《黑萨》的人已越来越少。在许多哈萨克人的心中,《黑萨》似乎成了过眼云烟,成了一个难以言说的符号……
《黑萨》的题材一般是通过采用或借鉴外来神话、传说和故事而创作的,内容上贴近本民族生活,从而成为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一个比较独特而重要的作品类别。目前,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黑萨》类文学作品有200多部,这些用传统曲调来表现哈萨克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是哈萨克艺术文化中别具一格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