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我国少数民族一员——门巴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门巴族人民,以其民族的聪明睿智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
婚礼“三道酒”—— 门巴族婚礼
当婚期确定后,男家便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结婚之日,男家早早就派出迎亲人,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意为伴郎,由一未婚男青年充任)和“朗朗”(伴娘,由一同新娘年龄相当的女青年充当),还有2名男家的亲戚,他俩一人迎请新娘的舅舅,一人迎请女方的其他客人。按门巴族的习俗,新郎是不亲自来迎亲的。他们一行人到了女方家,一一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
是日,新娘梳妆打扮,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门巴人所戴的用红黑氆氇相间制作的缺边小帽),身着红氆氇袍,腰系白围裙,胸前佩戴“考乌”(吉祥护身盒)、珍珠、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这是门隅门巴族妇女特有的装束),显得十分端庄美丽。迎亲时,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摆三次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三道迎接酒”。
为什么男家要如此周到接待女方家客人?原来,门巴族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礼期间,女家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一旦有机可乘,就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方才罢手甘休。因而婚礼期间,男家必须小心侍候,才能平安无事。 “三道酒”,是婚礼过程的第一关,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家的刁难,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敬酒人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辨、精明能干之人,他们分3至4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客人。
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队伍过来时,早已恭候在路旁的敬酒人赶忙迎上前去,笑容可掬地问候:“尊贵的客人,一路辛苦”!说着,便献上一碗甘甜的米酒。酒碗边抹有三块象征吉祥的酥油,酒壶上拴有洁白的哈达,可谓话语动听,美酒醇香,接待热情,是无可挑剔的。可是女方客人却置之不理,黑沉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接酒。这时,有经验的敬酒人不慌不忙,脸上挂满笑容,夸赞新娘的美丽和客人的富足与美德,另一人则唱起了优美的萨玛酒歌,捧酒献给客人。盛情之下,女方客人无话可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喝了所敬的酒,这一道便顺利通过。
第二道酒是在半途摆设,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迎敬献;
第三道酒在新郎家的村边敬。若“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成功在望。
三道酒至此过关,接下来就是新娘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