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丧葬充满了原始宗教的色彩,浪费极大。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该族尊敬、羡幕长寿老人的美德。该族是土葬、火葬和天葬等三种葬式并存,旧社会还有殉葬。现在景颇族一般行土葬,但也用火葬的。
每当寨子传出火药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并根据枪声的单双数辨明死者的性别(女单男双)。近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食品、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年轻人死了,没有特别的仪式。成年人死后,为表示敬仰、缅怀之情,家属立即在家门前敲响鋩锣,并且鸣枪数响,向邻居近亲报丧,人们闻声立即前来帮助料理丧事。自治丧的当晚起,本寨和邻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来,当晚,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这种舞要跳通霄,并且要连跳数夜。景颇族人死后的宗教祭祀仪式十分繁琐,且等级观念极为分明,故跳丧葬舞应根据死者的年龄、地位、身份、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和跳不同的舞蹈。跳舞的日子愈多,主人愈显得光荣。丧葬舞仅限于丧葬活动期间跳,平时跳比舞则视为不吉礼。这种场合跳舞有两处,一在屋外,一在屋内。屋外舞者“喔热、喔热”的吼声如潮,动作粗犷有力,以示驱赶妖魔鬼怪不再来危害人们,屋内舞者随着深沉、中速的歌声和锣节奏绕尸起舞。 其舞姿均为农作、狩猎和打仗一类。他们的歌声并非悲哀,而有欢乐之情。内容主要有人为什么会死去,追叙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及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辛勤劳动,感激死者的养育之恩等。
丧葬期间,晚上在屋内跳“布滚戈”,白天在室外跳“龙洞戈”。“龙洞戈”比“布滚戈”显得更原始一些,男舞者持长刀、火枪、女舞者持芭蕉叶或扇子,在鋩鼓声、枪声和呼喊声中激奋起舞。据说,这是为了区邪撵鬼。“恩刚斋”是在室外场与“龙洞戈”同时跳的丧葬舞,译成汉语是“盾牌舞”。因死者生前参加过战争,且是优秀猎手,故被他杀死的怨魂恶鬼会来堵路索命,所以人们得持刀舞枪、为其驱鬼开路,以护送死者的灵魂安全到达北方老家,与阿公阿祖团聚。
尸体在家里停放五、六天。入棺前要洗尸,穿衣服,并在尸体下垫棉毯(男用)或筒裙(女用),然后收殓到用粗大树身挖空而成的棺木之中。埋葬前要在寨子附近择地,择地时,以鸡蛋掷于地上,如果鸡蛋打破,便是吉地。坟上搭成尖塔形茅屋,屋上置一人头形木刻,坟的四方立四根竹竿,每根上悬一幅白布;有的还在坟的四周挖沟,死者如欠债尚未还清,便在沟上留一缺口,直到家属代他还清后,才能将沟上的缺口补合。葬后还必须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在坟前剽牛或杀猪。过去,富裕人家,老人死后家里有几口人,便要剽几头牛,以示追悼。死于非命或幼殇者多实行火葬或天葬。
属于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数月或一二年后,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即沿着景颇族祖先南迁 路线,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坟时,最主要的一项是在坟上搭一座3米多高的圆锥形茅草棚,其顶端插一个木雕人像,上面还有用火炭、红土和猪血所绘的彩画。图案有日、月、山、水、野兽、家畜、刀枪、农具、农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动。坟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几根就表示有几个儿女。坟头用石块垒成。坟建好后,不再有祭奠活动。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