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充满神秘感的景颇族竹筒取火

2011-08-01 11:01
来源:云南网 作者:苏颖 谭江华 项陆
董萨念过祭词后,要让鱼和螃蟹随水冲走。此时,由一男子扮成雌鬼。准备好现场编制的竹箩,垫上新鲜的竹叶,选上烧后越大越好的炭头,烧坏的衣服、裤子残骸放在背上的竹箩里。

李勒丁老人的侄儿子李崩用在村边的深山里寻找适合取火的野竹子
 


景颇族人把火种保存在火塘里
 


取一半竹片在其中间放入混合过的棕绒和竹绒屑
 


棕绒——棕树身上生长的一种极细的棕色绒毛
 


选择合适的竹筒是取火成败的关键
 


竹筒取火成功了


李勒丁老人特意换上了庄重的服装准备取火

取火时,双手必须用力来回摩擦不停,直至取出火种为止,切不可中途停止,否则将前功尽弃。
 
 
 
  德宏景颇族的竹筒取火,可以认定为钻木取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时至今日,景颇族的竹筒取火依然充满了神秘。

  李勒丁:竹筒取火“古董级”人物

  70岁的景颇族老人李勒丁,是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跌撒村村民。说起六七岁第一次亲眼目睹取火的经历,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当时家里的房子被火烧了。按照景颇族习惯,如村寨里有人家的房屋遭火灾,就要在被烧过的宅基上举行送恶火的仪式。

  李勒丁的记忆是,先要及时请董萨(景颇语,即“祭司”)驱火灾鬼,念咒语威胁火从哪里出来就回到哪里去。念的时候,还要说“绕胖”(景颇语音译,意为“快走”)。同时,在火灾废墟置一芭蕉杆做的碗,碗要放在水边。碗内要放马刀(景颇语音译,意为“大头鱼”)、宝奇(景颇语音译,意为“螃蟹”),放在水上漂着。

  董萨念过祭词后,要让鱼和螃蟹随水冲走。此时,由一男子扮成雌鬼。准备好现场编制的竹箩,垫上新鲜的竹叶,选上烧后越大越好的炭头,烧坏的衣服、裤子残骸放在背上的竹箩里。男子背着竹箩冲在前面快跑,后面五六个勇士撵着他走。他们手里拿着弹弓、刀、棍棒。用弹弓打的打,用刀砍的砍,用棍棒戳的戳,一路穷追猛杀。边跑边喊,“阿涅啰(景颇语音译,意为“不烧了”),衣服阿涅啰”。

  一直跑到芒市大河的坝子才停下。然后,将竹箩里所有东西都抛入河里,每个人都要将身体洗得干干净净才能回来。

  景颇族人民认为,这样便能将恶火赶到深谷或水塘里去了。赶走恶火回来后,重新取火,就是再举行迎请善火仪式。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