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丧葬较为繁复,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丧葬方面,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经过长期演变,解放前已改用棺木土葬。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若死者是女的或入赘的人,要等后家来人验证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停柩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并要摆酒席宴请亲友。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冢(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老人死后,嫁出去的女儿、去入赘的儿子都要回来参加丧葬活动,同时他们要支付吹鼓手及念经超度亡灵的费用和抬棺人员的烟及食品,并要抱只大红公鸡作为给死者的礼物。死者家属要设宴招待前来凭吊的宾客。男女孝子头载白布包头,穿白衣、白鞋,并要守孝三年,长子要在百天内不理发,孙辈及重孙辈白布头上带点红布或红布。
碧江白族停尸在正房中,晚闯围绕尸体跳舞、唱挽歌。出摈后垒土坟,并在死者头部方位竖一根长粟木,挂有土锅、麻布裳等祭物。将死者生前用物一并殉葬,以示悼念。解放后,革除了丧葬中许多繁文缛节,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白族葬礼,重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地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由孝子净尸,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
出殡前,要唱戏(即清唱)或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亲朋好友来哭吊,有的以哭来唱自己与亡者的关系。亡者的恩德,自己对亡者的怀念。有的地方念用白文或用汉语记白语的“白祭文”。
“白祭文”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思德,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寓意深刻。念诵时,语音悲痛、深沉。讲诵到死者恩德时,旁人怀念,孝男孝女悲恸大哭;念到对亡者的不良行为,使人悲恨,做者羞愧,悔恨万千。出殡时,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开路歌”或唱“送丧调”,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抒发儿女、亲友深情,十分感人,令人悲痛。
出殡时,鼓乐喧天。棺木在后,孝子在前,送葬的人在后,沿途鞭炮上前鸣放,丢撒纸钱,孝男孝女悲恸大哭。送葬的人一般送到辞客处或叫“谢客处”,孝子跪拜送葬的人后,才把死者送上山入土。然后把灵牌位供在祖堂中,亡者名字记入祖宗簿。一般人家的坟墓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穷苦者仅垒土为坟,而达富贵人则竖“三碑四技”,建有“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守卫坟墓。出殡抬棺掩土的人回来后,先喝碗甜姜汤,然后吃饭,整个葬礼算结束。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