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壮族坡芽歌书】壮家山村的远古密码(一)

2009-08-03 10:3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坡芽歌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歌书是什么,坡芽又是什么呢?

偏僻的山村里收藏着神奇的符号,好像一个个远古的密码。

它们出自何人之手?是谁将它们创造和传承?

拨开历史设置的重重迷雾,我们能否将它们一一解读?

从2006年开始,北京的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同一桩事。吸引他们的是一些神秘的符号。

中国女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赵丽明教授介绍:当时我看见以后,觉得很有意思,确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些符号,第一个印象是感觉它跟诗经有些地方很相像。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黄建明教授介绍:之前没有见到过,所以我说终于发现一个新的东西了,感到非常激动。

让见闻广博的学者如此兴奋,这些符号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们的专业名词叫做坡芽歌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歌书是什么,坡芽又是什么呢?

在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的南方的群山中,有一座隐蔽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坡芽。

坡芽是壮语,意思是开满黄饭花的山坡。

村民们用这种花泡过的水煮米饭。煮出来的米饭是黄色的,黄饭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坡芽村57户人家,278人,都是壮族。这里的干栏式建筑特别适合南方潮湿的气候,底层架空用作牲畜栏和杂物间,上面两层是居所。

在堂屋里的火塘边烧腊肉,在面对青山的露台上织布纺线,村里的生活幽静闲适。

就在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山村里,发现了让学者们震惊的神秘符号。

这些符号一共有81个,用原始的方法绘制在土布上。有些符号像绘画一样逼真细腻,有些却只是简单的线条。外人无法了解它们的含义,连学者也感到新奇和陌生。

但是,坡芽村的人却觉得这些符号很平常,把它们叫做“布瓦邠”,意思是土布上的歌书。如果不是三年前几个陌生人偶然的探访,“布瓦邠”也许至今仍旧鲜为人知。

2006年早春的一天,通往坡芽村的山路上,走来了几个人。

他们是云南富宁县的几位文化干部,为了配合制作一部电视片的音乐,到乡间采录民歌。

在村子中央,他们看到了一个即使在壮乡也不常见的景象。一座简朴的亭子,檐下挂满了野猪的头骨。

这说明村庄保留着比较古朴的风习,也许会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吧。

但是,接下来的采风并不顺利。

云南省文山学院宣传部部长许六军介绍:因为那天他们两个出去干活,一直到很晚才回来,这两个男的他们唱的时候有时又记不得。

两位男歌手唱着唱着就卡壳了,看来是忘词了。

经不住调查组再三请求,男歌手犹豫着回到屋里,拿出一张纸片,再接着唱。但这时调查组已不再关注歌曲,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纸片上,这些奇怪的符号。

据男歌手说,这些符号是从另一户村民家抄来的。在男歌手的带领下,调查组找到了村民农凤妹和弟媳农丽英。她们取出了一块发黄的土布,土布上红色的符号鲜亮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农凤妹和农丽英当场演示了这些符号的用途。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民歌。一共有81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民歌。一共有81个符号。它们究竟有什么深意,是文字还是图画,调查组的人莫衷一是。

当时说实在,看到这个东西,第一个感到是很震惊,脑子里面第一个反应,一个是它是不是文字,它跟东巴文有关系吗?是不是像东巴文一样,或者是传说中的象形文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