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蒙古族求子习俗】生殖崇拜的延续

2009-08-25 15: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求子习俗的产生可能是很早的。从蒙古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及解释。

求子习俗的产生可能是很早的。从蒙古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及解释。蒙古民族传说姐妹俩仙女来到神州,妹妹到北方,生的孩子手里握着把马鬃,叫蒙高乐,这就是蒙古人。杜尔伯特游牧的地方,有一位猎人与天女成婚生下杜尔伯特祖先的传说。这都表明,蒙古民族先人对怀孕这一生理现象的探讨。

蒙古民族对生育现象的探求还表现在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上。在内蒙古狼山地区阴山山脉通苦沟西侧一块巨石的北边,距沟南口约100余米处,就画有女性生殖器。著名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辽西喀左的东山嘴和凌源的牛河梁女神头像所显现的扁平丰满的面庞,肉质感极强的修长的手指为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前苏联学者于1963年发掘共青城区的那乃人即赫哲人的康当村古代文化遗址,其最精采的发现,是一座妇女雕像;高高的颧骨,很小的嘴,向外视的小眼睛,同样显示出蒙古利亚人种的特点。1979年在辽西喀喇泌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发现了原始社会末期大型祭坛遗址有两件陶质孕妇裸体小像,腹部隆起,臀部肥大,左手贴于上腹,这当然是生育神了。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夏勒口蹄印岩画,在众多蹄印中,杂刻着小凹穴,而小凹穴正是"古代东方宗教中,……生孩子的母体标志,象征整个生命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展,由女性崇拜过渡到男性崇拜,在内蒙乌海市卓子山附近的岩画的图形很像男性生殖器。这反映了蒙古民族民间增殖人口的强烈愿望。

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幻想与祟拜的阶段。但是由于蒙古民族人口稀少,求子习俗依旧存在。据《蒙古风俗鉴》载:“早先年,也有人因无儿无女,向敖包祈祷求子的……三年后无子女的人,让老年人在敖包面前说:‘这媳妇无儿女’,并打三鞭后说:‘明年生儿子,把儿子领到敖包这儿来’。”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遗留的古俗,把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人类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是重视人类自然生产的反映。这种习俗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据当代蒙古学者扎旗斯钦考证,在《蒙古秘史》第174节就载有在柳条上拴小布条求子的习俗。从历史记载看,辽代女真人沿契丹风俗:“重五则射柳祭天”。大量的考古发掘中,石器常雕成柳叶花纹,箭头、骨针也制成柳叶形的。在内蒙地区柳是最普及最易于繁衍的乔木,在《大金礼记》中记载,祭祖上坟必用柳。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心目中,柳是祖先的象征,又是保佑子孙日繁的神物。蒙古民族祭敖包时多插柳枝,也具有这种意义。

蒙古民族的求子习俗还通过对火的崇拜表现出来,在所有的蒙古语族和部分突厥语族人中,火被认为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是生育能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他们在掩埋胎盘的地方搭一小火堆,并在火堆旁祈祷,再赐给一个儿子。有的产妇亲自把胎盘埋在自家的炉灶下。新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的拜火习俗也含有求子的意义。蒙古民族信仰的萨满教祟拜火,火苗有跳跃给人以神秘的生命之感,以火祈子完全建立在直观和直感得来的认识和错误的类比上。

喇嘛教的渗入,使蒙古民族的求子习俗染有佛教色彩,据近代俄国旅行家波兹德奈耶夫在《蒙古及蒙古人》里记载,他们看到娘娘庙:“娘娘庙是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可以说是个岩洞,而且连门也没有。佛像身子下面的台座,祭桌和供器全是石头雕成的,佛像是泥塑的,都漆上了油漆,正殿里只供奉一尊观音像,往右侧的庙里供奉如来佛像,在他周围还有许多小孩子的雕像。”娘娘庙即女神庙,应当为子孙娘娘庙,子孙娘娘是孩子的保护神,是佛教鬼子母的化身。

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妇女不生育,就请别人家的男女幼童来玩布做的娃娃,这属于摹拟,属于“染致巫术”。建筑在"同能致同"的巫术原理上。

在民间举行婚礼时,给新娘佩带的荷包呈腰子状,也有生儿育女的祈愿,因而被视为可贵的装饰品和珍贵的礼物。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