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动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动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动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云南目前最早的崖画
至今为止,云南共发现了50多处崖画点,几乎遍及全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崖画群落,其崖画之多居全国之首。这个群落中,著名的有漾濞崖画、元江它克崖画、丘北崖画、永德崖画、中甸丽江崖画、弥勒崖画、麻栗坡大栗府崖画、路南崖画等等。这些崖画各具特点,富丽丰采。在这些崖画中,最早的崖画是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动来、动省两乡镇的动董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从1965年起,人们已在这里陆续发现了14个崖画点,分布于沧源县的动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沧源崖画的来由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到底由谁而作?现在已无法考证,但种种跡象及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确系当地佤族先民所作。在沧源佤山,就有许许多多民间传说,讲述着古老崖画的故事:
有一种说法,崖画是一支在3000年前迁移到此的佤族队伍所绘,他们沿动董河而上,到达动省坝,在石佛洞中生活下来。为了给后来者留下路标,他们在沿途的石崖上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告诉人们他们在动省坝的生活,希望后来者能循此找到他们,但始终没有等到。因而,崖画是佤族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标志和誓言,也是他们3000年的期待。
而据佤族老人讲述,在佤族民间保存著一幅内容与沧源崖画毫无差别的布画。传说中是一个叫艾惹的男孩在一座石崖中得到,这幅画教人类种植、饲养、建筑、各种技能等,如何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后来有人把画上的图案用牛血画在石崖上,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沧源崖画”。1966年,那幅布画还保存在动来乡明良大寨头人家里,可惜在“文革”期间失去了踪跡。
历史文化的再现
绘画的原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房屋26座,道路15条,各种表意符号37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手印等图案,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劳动、文化、社会生活的各种场面,构图简练,古朴自然,粗犷奔放。从图像的线条推测,先民作画时,大的部分用手指作画、细的则用树枝、竹片描绘。
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其中部分有头饰、尾饰,所绘人物使用的工具多为竹、木、石、角制品。动物则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的双角、象的长鼻、猪的肥肚、虎豹之类的长尾,都有形象的表现。从崖画的图像看,几乎概括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后,从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驯化动物和培植植物的社会生活画面。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
图形个体小的只有5厘米,大的可达30厘米。各地点图像距地面2至10米左右,画面大的高3米,长27米,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形数以百计。大的崖画点可分为若干画区和画面。沧源崖画的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