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佤族文化】佤族的族称族源史

2010-03-17 10: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佤族自称为“布饶克”、“阿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和“佤”意为“门 ”、住木门人。

哈剌

 

  【族称】
  
  佤族自称为“布饶克”、“阿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和“佤”意为“门 ”、住木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佤族曾被称为“佧佤”,“佧”字含有贬低之意。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决定把“佧佤族”统称为“佤族”,也可称为“阿佤族 ”.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 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 口濮、“黑僰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薄蛮”分“生薄”(或称“野薄”)和“熟薄” .“生薄”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哈剌是明代文献上对佤族的一种称呼。钱古训《百夷传》云:“古剌,男 女色甚黑,男子服饰类哈剌。 ”《滇略》云:“哈杜,稍类哈剌,所居山巅。”天启《滇志 》亦云:“古剌,稍类哈杜,亦类哈剌, 居山,言语不通。”近代佤族自称“布剌”,是明代“古剌”、“哈剌”的延续。《百夷传》说:“哈 剌,男子以花布为套衣,亦有百夷装饰 者。妇人类阿昌,以红藤系腰数十围。”《滇省民族图说》云: “哈剌,男女色深黑,不知盥栉,男子花布套衣,妇人红黑藤缠腰数十围。产子竹篾兜盛之,负于背。 又有古剌男女色 黑尤甚,种类略同。
  
  元、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 来。汉、傣以有他民族的迁徒,一方在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 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 古喇“、”咶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关于唐以前 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 上有着密切地关系的崩龙、布朗,经济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
  
  【族源】
  
  关于佤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佤族创神话”司岗“时代。对”司岗“的解释有着不同说法,西 盟地区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里“出来,”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沧源地区认为”司岗 “是葫芦;有的还认为”司岗“是竹筒等等。据说,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的布拉寨(又译作巴格岱,在缅 甸境内)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有25公里。至今,被视为”圣地“,每五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 西盟地区部分佤族中还有自称”勒佤“,意为奉神旨意守护”圣洞“之人。对葫芦生长地传说,一说在 莱姆山(公明山),一说在山通地方,两处都离布拉德寨不远。缅甸、泰国的佤族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同 中国佤族的”司岗里“传说一样。尽管各地佤族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把阿佤山区视为”自 己的“民族先民的诞生地。”司岗里“的传说,隐涵着佤族先民远古穴居的史实。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