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车
一个木轮,两支扶手,一节套肩的绳索。支撑起漫长的岁月,载动着沉重的生活。
鸡公车不知是其独轮像鸡公站立还是因为行使起来“咕咕”的响声像鸡叫而得名,总之,那种独轮的手推车叫鸡公车。“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据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鸡公车”是自行车的始祖。
鸡公车四大变革
鸡公车的历史悠久。在汉代,四川民间便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4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均可。车子虽小巧,载重量却可达二三百公斤。“鸡公车”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串车”。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作顶,用来拉客,称为“双缱独轮车”。第四次变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风力。“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淮海大战中,“鸡公车”将粮草、辎重运往前线,立下了旷世奇功。鸡公车,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只不过北方称为独轮车而已。
四川鸡公车之多,尤以川西为盛。大邑地主庄园的收租院,当年农民向刘文彩交租谷就是用鸡公车推的。
据说,鸡公车就是是诸葛亮所创的“木牛流马”。结构简单,形似鸡头,一般长4尺,前装木制单轮,轮缘裹以铁皮或硬质橡胶圈。轮上部装有凸形护轮板,可坐人载物,车身后部有支架,便于停放。有燕尾形手柄,车夫以两手持之前推。分宽架、窄架两种。宽架载重量可达500kg,窄架能载200kg左右。轻便灵活,制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