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具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900多年历史的东巴教,拥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形成了特有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经中的《蹉模》,就是专门记述舞蹈的经书。从广义上说,也即是舞谱。书中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和标音文较为系统地记录了纳西族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图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装等。在我国各民族以至世界舞蹈艺术宝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珍贵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还有不少东巴舞蹈未记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东巴们的记忆里。
有的学者根据这些舞谱的记载,将东巴舞蹈粗分为神舞、鸟兽虫鱼舞、器物舞、战争舞以及面具舞五大类;除此之外,还认为有开丧法仪之舞、祭龙王法仪之舞、求长寿法仪之舞、祭风法仪之舞以及占卜之舞等,可以说已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跳神法仪”方面的舞蹈。
东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神跳的,由于东巴教是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又盛行于山区,所以神多,动物也多,舞蹈语汇丰富。东巴舞已具有相当水平,能表现较复杂的情节内容。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舞蹈,就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刺扎着脚、和恶鬼斗争、从天上带领360个教徒到人间来(包括见丁巴什巴、迎丁巴什罗等),以及他的最后一个老婆是妖魔,开始不知道,当他知道后,把她杀死的情节等。
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有自己的组合规律。每套动作开始和结尾的动作和图形基本上是固定的,在高潮出现时,出现所要表现内容的典型动作,每个动作都很准确,典型动作则具有表现对象的性格特征。表现《什罗蹉》、《优麻蹉》(护法神)的舞,则多肃穆庄严、刚劲有力、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动物也多为老虎、大象、牦牛、狮子、飞龙等,舞蹈者右手拿力,左手拿板铃。表现女神跳动的舞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呼吸等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铃,动物多为孔雀等,另有花舞、灯舞则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动作优美,图形多变,组合规律与《什罗蹉》等均很不相同。
与东巴经中大量存在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东巴舞蹈中虽然大多数是表现神跳的内容,但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动物的形象、人的气质。因此乐巴舞虽然属祭祀性舞蹈,但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于东巴舞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神”战胜“鬼魅”、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这一主题,因而深得纳西族民众的普遍喜爱。而东巴舞谱则更是被有关专家认定“同唐代敦煌石室舞谱残卷、宋代德寿官舞谱一样是我国各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东巴舞谱除了记录大量舞蹈跳法、起着规范舞蹈动作并使之代代传承的作用外,还包含有音乐、美术以及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对研究纳西族的社会生活、观念形态和文化艺术,乃至对探索我国和世界各个民族的艺术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尤其是世界上各种舞谱的起源、形成、种类划分与编制方法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英国著名舞谱学者格斯特等,曾将东巴舞谱与拉班舞谱等“世界性舞谱”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