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古琴制作:还原上古遗音

2009-10-31 10: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和其它传统手艺不同,古琴制作已经进入高等学府,而古琴制作的手艺又是怎么样的呢?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古琴艺术”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和其它传统手艺不同,古琴制作已经进入高等学府,1985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琴制作专业,王鹏就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凤凰山下的大街小巷、陌上河畔,是王鹏人生的背景。那里,留下了他少年时代的足迹。而今,作为享誉中外的古琴制作专家,他的回眸更让故人备感亲切……

1990年,王鹏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古琴制作专业毕业。当时,这个专业在全国仅仅招过两个学生。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王鹏被分配到了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当他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时,发现乐器厂凋敝的状况完全超乎他的想象。从进厂子那天开始,他不仅没有制作一张古琴,连古琴的影子都没有见过。

古琴演奏

穷则思变。那时,厂里有很多扔掉的木头,别人捡去烧火了。王鹏和妻子把木头捡回来,做成了一些木雕、发卡等。书市有个朋友很支持他们,于是,王鹏就在那里开辟了一小块“阵地”——一尺见方的一块小木板,把发卡别在上面出售。

生活难以维持,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古琴,两年后,无奈的王鹏“下海了”,专心致志地做木制饰品和木雕。2000年深冬的一天清晨,正在睡觉的王鹏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自己的大学老师赵广运——中国著名乐器制作大师。看见王鹏后,老师拿出了一把虎钳,那是他最新研制的古琴制作必备工具。恩师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他重拾荒废近10年的专业。

据琴书记载,古时将制琴称作“斫琴”,而谈及斫琴,就不能不谈四川的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或“雷氏琴”。正所谓“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雷威制琴非常讲究制材,他把选材视为制作古琴的首要条件,他曾说:“制琴若要达到轻、松、脆、滑四善,必须选材优良,用意精巧,方才五百年有正音!”

有了好的琴材,木头的处理也很重要。古人多以熏暴的方法,将木头久浸于水中,然后取出悬挂在灶上或用风吹日晒,等待木液尽干。若是千年古木则不必这样,只是现在古木难求,斫琴家们大都使新木,用机器将木头烘干处理后制成古琴。

一般来说,类似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有利物理条件之一。大小槽腹的深浅,中空剜留的大小,底面厚薄的匹配比例,与面、底板的厚薄、长短,琴材的松紧、质地等均有一定关系,如果琴腹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发音。例如,面板不厚,琴腹过大,音色会变得空而无韵;而琴材较紧且厚,琴腹过小,必然导致音色沉闷。

同时,古琴音声品质的优劣,也是检验槽腹内部作业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一张琴,只要其音色达到精良,那么无论槽腹内部如何凸凹不平、如何错落“粗糙”、甚至琴面以多块木料粘合而成,应该说这种槽腹内部的作业是合理的。反之,如果声音低劣、平庸、直白不通,那么槽腹内外即便光洁如镜、平整如几,这种槽腹的处理也未必是合乎古琴自身振动规律的。

音色并不仅受限于古琴的槽腹,琴面的弧度、岳山和龙龈的高度,不仅影响着音色,也影响古琴被演奏时的手感。清代斫琴法记载:所谓“前一指,后一纸”,岳山高度不能高于一指,龙龈高度只有一指。左手按弦时,不能影响琴弦振动,不能弦击琴面。因此,岳山和龙龈的高度,非常重要。过高,演奏时会觉得抗指;过低,琴面会出现拍弦的声音。

“低头”是许多斫琴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古琴的头部并非平直的,而是微微下沉的,这个倾斜的部位就叫做低头,琴体从四徽处开始的一个平滑的斜度,无形中增加了岳山的高度,使得岳山和琴弦高度实现了平衡。

这时,便到了古琴制作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髹漆。这道工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古琴的外观,而且与琴的音色也密切相关。因此,历代斫琴家在髹漆工艺上,均付出了巨大心血,根据各自的经验进行不同创造,工艺极为讲究。从漆胎的成分、施刮、打磨漆胎的层次、方法、遍数,到用桐油合光、退光等,可谓极尽其能。

完成以上工序以后, 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制作琴徽最常用的材料是蚌壳, 较贵重的用黄金、翡翠、白玉等等。雁足和琴轸一般要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料, 如红木、紫植之类, 也有用玉、牛角等制成的,而琴弦则有丝线和钢弦两种,丝弦音色低沉古朴,钢弦音质洪亮。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