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版的《汉声》杂志,有一期是专门介绍《夹缬》的,夹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纺织品手工染色技术。从“夹缬”这两个古色古香的字来看,你就知道它有多么古老了。据史料记载,夹缬起始于秦汉之际,盛行于唐代的宫廷和民间,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到了近代,夹缬染色的独特技艺一度失传。直到1987年,浙江苍南发现了第一条夹缬,被认为已经消失了数百年的夹缬才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2007年10月30日,浙江省乐清市白石镇中雁村的陈松尧喜滋滋地打开了花板,一股草本清香直沁肺肠,搁置了十几年,又见蓝夹缬!
1997年10月,台湾的《汉声》杂志采编一行寻遍了中国,只在苍南宜山镇八岱村找到了一家仍在生产的小作坊,业主是薛功廊,七十五岁的许康算师傅在断断续续地生产着,会操作的也只有他一个人。现在,中国已知的仍在生产蓝夹缬的人中,可能也只有他和薛功廊了。
陈松尧为夹缬世家,第四代传人,恢复夹缬并不难。对于第一条染布,他并不满意,因没染的白底部分有丝丝渗蓝。当我去采访时,他正在和儿子捣鼓第三批。一层层地抽开,他笑了“看,蓝白分明了吧!再换成粗的土布,就没问题啦。”
过了几天,他自己正在重修染缸,把现在刚修好的打掉然后再砌一个矮一点的,以便上面的空间多出来一部分,可以装木杠,不再使用电动葫芦吊染布版组,因为这样不精确。
他在院子的竹架上高高地晾起蓝夹缬,和对面的玉甄峰遥相呼应。没问题了,这就可以开工正式生产了。”
彩色夹缬,国内外已绝制作,只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寻得蛛丝马迹,它们静静地展示着盛唐的风采及宋朝的没落。
夹缬始于何时?《二仪实录》中记载“缬,秦汉间始有。”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有诸多记载:“扬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李贺的《蝴蝶舞》中的“醉眼缬”便指的是用夹缬做的屏风。而在他的另一首《恼公》中也提及夹缬:“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数钱教姹女,买药问巴賨。”白居易也赞“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北齐魏《魏书》中却记载了一个因买卖夹缬而获官的人:“荧阳郑云谄事长秋卿刘腾,货腾紫缬四百匹,得为安州刺吏。”
夹缬最盛在于唐代,最初在民间,后传入宫廷。
宋代的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宫中有一柳氏婕妤,其妹赵氏“因婕妤生日,”特别赶制了一批夹缬送到宫中祝贺,后又由婕妤献于王皇后。“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这一被当作生日礼物上贡的夹缬,竟在宫中被宠,赛过绸缎。
至宋代,“尊重缬”依旧,《清异录》载:“显德中创行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工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帐一具。”也就是说,这位叫陈昌达的工部郎因为过于喜爱夹缬,竟然把自己的古琴和宝剑卖掉做了一床缬帐。
缬,是有花纹的纺织品。而夹缬,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