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广教授在他的《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中,对此工艺的过程有个简单的记录过程:“夹缬,是事先雕制出两块阴版,阴纹刻制较深,行如水渠,然后在两块木版中夹上织物,压紧,版侧不同部位有小孔,可以注入染液,染液进入版内沿着阴纹线条的‘渠道’逐渐延伸。一定时间后拆去木版,织物就印染成功了。
中国古代染缬分三种: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和夹缬(兰印),均以植物染料染就,它们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又一贡献,是现代印染业的鼻祖。
夹缬即汉族地区的蓝印花布,浙南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题材为孩童、凤鱼、字符等。
一.土布的准备:以棉质土布为最佳。取长10米、宽50厘米的干净棉布浸水、晾半干,等分折成40厘米长左右,做好记号,卷在竹棒上。
二.染料的准备:将靛青染料分数次加入染缸,搅拌均匀,使靛青发酵,缸水温度以15℃—20℃为宜。同时以石灰或蛎灰调节靛青水的酸碱度,口感碱辣为入灰适量,清淡、微酸表明不足,沉淀6-8小时后,待缸水呈碧绿色,即可浸染。
(多次浸染后,药力疲软,颜色稀薄,可补充新靛,每次三至五公斤。)
三.棉土布装于雕板:对照棉布上的“蓝点”与雕版边缘对齐,将土布依次铺排于17块雕板之间,然后用钢筋楔实,固定。
为放粘连,用竹签穿起,均匀分开。
四.入缸染色:利用杠杆吊雕板组入缸,每浸染十五分钟吊起,和空气接触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七次。
五.雕版入灰:起出雕版,以水冲净残液,红布包裹,埋入草木灰七个小时。(此程序为陈松尧的独创。)
六.卸布晾晒:将布从雕板上取下,搭于竹竿上,然后扛到竹架上晾干即可。
自十九岁开始,陈松尧便开始随父亲制作蓝夹缬,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传人。太公陈昌、爷爷陈永登和父亲陈岩进一直以此为生,一般是代为加工,从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忙活到夜里十点才就寝,两套版一天能染六天,每条的加工费为五六元,永强、永嘉都跑来加工,那可是新婚儿女的必备品啊!
一直到了1997年,由于洋布的时兴,土夹缬没落了,再也不见一个人来染布。陈松尧也就关门歇业。
2007年11月12日,乐清市城北乡里章村,晚稻已入仓。阳光暖暖地照在黄宣法银发上,形成一圈光环,与周围的老屋一起寂寞地留在这深山里。路边一日杂店,如笼子大,零星的矿泉水、香肠、牙膏、毛巾等摆杂架上。过午两点了,他才端着饭碗,在路上和两个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田里有靛青。一石灰砌就的大大缸埋入地下,里面沤制着蓝靛叶。现在买的人已经很少了。
黄宣法的靛青是全程自制,包括蓝靛都是自己种的,然后是自己沤制,打靛,然后再坐等生意上门。令人惊异的是,只这么两缸,竟销到全国各地,如北京、宁波和温州。
在化学染料一统天下的工业时代,只有那些苛刻的国际染品才必须用这植物染料,因为无污染,环保,无副作用。
以下是黄宣法制作蓝靛(靛青)的流程:
蓝草春天下种,秋天采摘,再到制出蓝靛需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工序,历时20天左右。
一.采叶:十月底十一月初即可采摘,所有的叶子都可使用。
二.沤制:将蓝草叶堆入一个1.5米见方的坑里,加水沤制。热时三四天,冷时七天许,每天翻两遍。
三.打花:将腐叶翻入另一个大坑,直径约2.6米、深1.2米,新旧叶按照10:2的比例置入180—200公斤。加石灰搅拌,用耧耙不停地搪揣,开始出现蓝色、紫色的泡沫,并越来越大。
四.出靛:放置15-20个小时后,除去碎叶,用滤筛过去杂质,即得到靛青。一般每公斤靛草叶得靛青9.6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