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花儿是大西北花儿园里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别具特色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曲令、内容精练的唱词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深刻的反映着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流行于广大群众的口头,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肥沃土壤中,紧紧地伴随着历史,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民间音乐的长河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临潭古称洮州,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古先民从事生产活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回、藏等各民族人民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特点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
“花儿”是我国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繁多,且已形成流派,她以故乡临夏为中心,向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及甘肃的广大地区延展,在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以及部分裕固、藏族群众中流行,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花儿”学是中国民间文学中歌谣学的一个分支,是我们整个文学艺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学科理论体系方面,包括本质论、创作论、歌手论、鉴赏论、文艺史等领域,展开研究,使之日趋完善。
洮河流域的“花儿会”起源于民间传统的农业祭祀活动
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其中最著名、规模也最盛大的花儿会有三处,它们是: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临潭县新城乡城隍庙花儿会(当地俗称“五月神会”)。
农历五月十七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过去称“湫神庙会”,俗称“扭佛爷”)。
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
这三个花儿会,每年的参加者均在万人以上,最盛时达数万之众,演唱者主要是汉、藏两族的农民。在洮岷一带,回族人到花儿会上去,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如开临时性的饭铺、摆小吃摊、开茶馆之类。个别回族人也在会上唱花儿,却很少唱洮岷花儿中的《两叶儿令》、《折麻秆令》、《莲花山令》和《阿欧令》,而是唱流行在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河湟花儿诸令调,如《河州令》、《尕马儿令》《脚户令》、《白牡丹令》等,给洮河流域的花儿会增添了异样的色彩和情趣。
在洮岷一带,所有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木兮兰兮)